这几天,一则“全面禁食后竹鼠养殖户困境”的报道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在采访中,湖南、广西等地的竹鼠养殖户透露,由于竹鼠被列入禁食野生动物的范围,养殖、销售等受到限制,许多养殖户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他们反映,竹鼠市场自春节前就停止了交易,在交易陷入停滞的同时,日常的饲喂仍得继续,养殖规模稍大的养殖户每日开支甚至达到了几万元。
网络上,禁食竹鼠的消息一出来,舆论也是一片哗然。
除了担忧养殖户未来的出路、想搞清楚竹鼠在多大程度上跟此次疫情相关,网友们讨论得最多的莫过于一手把竹鼠带入人们视野的华农兄弟 。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返乡创业的华农兄弟因为拍摄花式吃竹鼠的视频走红,竹鼠可能至今在动物界都“没有姓名”。
相信很多人都对华农兄弟当年的“硬核吃播”记忆犹新,小哥在河边、田间随意支起一口锅,蹲在地上就开始大快朵颐。
这种既搞笑又原生态的视频意外地收到了大批网友追捧,华农兄弟也一炮而红,在微博、b站等平台上坐拥大量粉丝。
其中最惹人发笑的,还是小哥为了向竹鼠痛下杀手,义正言辞找出的n个理由:
“这只竹鼠中暑了,今天把它吃掉。”
“只竹鼠打架受内伤,没办法,只好把它煮了。”
“这只竹鼠好像中暑了,没办法,只好拿到河边炖了。”
许多慕名前来观光的网友,也第一次在华农兄弟的视频中见识到了这种叫做竹鼠的好吃的。
这种并不弱小却同样无助、总是可怜巴巴看着你的大型鼠类,在华农兄弟的强力镇压下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一度成为了网友们最爱的表情包。
在搞笑之余,竹鼠其实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除了可供食用,还可以入药,一身皮毛则是制衣的原料。
因此,早在华农兄弟带火竹鼠之前,不少地方就已经选择开展竹鼠养殖业来发展当地经济了。
而华农兄弟所在的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更是趁势将“竹鼠宴”纳入了当地的旅游发展规划当中。
在过去两年中,竹鼠养殖的形式可以说是一片大好,甚至作为贫困地区脱贫的优秀案例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致富经》栏目。
央视《致富经》栏目介绍养殖竹鼠
风向的转变是从新冠疫情爆发开始的,先是人们自发对“野味”生出了抵触的心理。
随后在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表示,此次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
这条新闻后,竹鼠和獾成了继蝙蝠之后、令人避之不及的新祸端。
但对许多网友而言,竹鼠这事儿还挺让人困扰的——
钟南山口中“可能是新冠病毒来源”的竹鼠和那些在华农兄弟手下瑟瑟发抖的小东西,真的是同一个东西吗?
竹鼠也分野生和人工繁育,像华农兄弟这样的养殖户有被关停的风险吗?
不过,网友的困惑并没有持续太久。
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简称“决定”)。
该项决定中,包含着一条“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的规定。
此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三有动物 ”。
它涵盖了包括兽纲、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昆虫纲在内的数百种动物,竹鼠也在其中。
“全面禁食三有动物”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人工繁育还是野生的竹鼠,都不再被允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其实在“决定”实施之前,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范围仅限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没有合法来源、未经检疫合格的其他保护类野生动物,“三有动物”经行政许可是可以食用的。
在此之后,各地纷纷将限制竹鼠销售、封禁养殖场所提上了日程。
国家林草局也表示,将对全国各地竹鼠、獾养殖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并对所有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实施封控隔离,停止一切交易和运输活动。
对于竹鼠养殖户来说,手头的损失是避不开的,但更让他们忧心的则是竹鼠养殖这一行业未来的走向。
有人觉得,按照目前的态势,就算疫情结束,政府也未必会放开竹鼠养殖的限制,另谋出路是免不了的。
但也有人认为,竹鼠养殖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曾参与制定竹鼠饲养规范的宾石玉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应将人工驯养的竹鼠与野生竹鼠分开对待,竹鼠养殖应被允许在严格监管下继续开展。
同样持此种想法的养殖户则寄希望于将竹鼠纳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
这份《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简单来说就是一份“可以吃、可以养”的名单。
其中包含的动物,除了猪、羊等常见的家畜家禽,就是人工养殖时间久、技术成熟、并且形成了一定产值和从业规模的动物,如鸽子等。
如果竹鼠能取得和猪、羊等动物一样的“家畜”身份,自然就可以开展人工养殖、进行正常售卖。
看到这里,可能许多人要问,让竹鼠加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这一想法可行吗?
需要明确的是,和许多行外人猜测的“没有规范、技术不成熟”相反,竹鼠养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同样在央视播出的《农广天地》,早在几年前就曾详细介绍过竹鼠养殖的经验,从搭建鼠舍、选择种鼠、饲喂管理、交配繁殖到产后护理等一应俱全。
既然技术不成问题,那人们最关注的竹鼠本身的安全性呢?
在过往的研究中,竹鼠曾被证实与一种叫“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病菌有关,另有研究表明,竹鼠是此种菌类的天然储库。
但除此之外,直到钟南山院士公布竹鼠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来源,有关竹鼠携带病毒、病菌的发现并不多。
目前,关于竹鼠和病毒之间具体的关联,还需要流行病学的进一步检验。
此外,竹鼠养殖面临的最直观、最棘手的阻碍还有“检疫”问题。
相信竹鼠刚刚冒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曾经“馋”过人家的身子,甚至忍不住在电商平台上搜索了一波,想要买来尝尝。
但几乎每个搜索过竹鼠的人都会发现,各大电商平台上没有任何店家出售竹鼠。就算你打开华农兄弟的店铺,也会发现他们只上架了水果、番薯一类的农副产品。
这是因为,他们并不具备线上出售竹鼠所需的检疫证明。
当然,并不是人家偷懒不去办,而是根本办不来。事实上,包括竹鼠在内的大多数野生动物,目前并没有一套可适用的防疫标准。
防疫法是这样规定的,“本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但在现实操作中,农业农村部颁布的检疫标准基本都是针对家养动物设定的,绝大部分野生动物并不存在专门的检疫标准。
因此,如果要推动竹鼠“家畜化”,首先要补足检疫实践中的空白,为其提供一套完备的检疫程序。
这样看来,让竹鼠加入可食用、可养殖的“白名单”并非易事。
无论是竹鼠本身的安全性、检疫存在的空白,还是“家畜化”对竹鼠这一物种的影响,都需要做出科学的评估和细致的考量。
当然,在评估竹鼠是否有资格进入家畜之列这项大工程以外,给予养殖户补贴、及时引导从业者转型同样应不该被忽略。
出于公共利益的考量,叫停竹鼠等动物养殖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小到个体养殖户骤然失业所遭受的损失,大到赖此发展的贫困地区该如何找到新的路子,都应该得到妥帖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