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猪肉价格再上台阶,秋凉后消费者“贴秋膘”的传统与短缺的肉食品的矛盾更加突出,秋日火锅必备食材“羊贵妃”于是也乘虚而入了。 猪肉暴涨也带动了替代品鸡肉的火热行情,养鸡的上市公司业绩爆棚。“猪周期”之后人们又在热议超级鸡周期,看来我们要把动物蛋白的希望,寄托在养鸡上。
上世纪90年代,当我们的生活水准还处于温饱阶段的时候,国家曾经大力提倡过养鸡,以满足国人日益增长的蛋白质需求。鸡本来是天上飞的禽鸟,飞行的生活习性决定了它有着优质的肌肉,同时身体里还不能储存大量的作为未来能量来源的脂肪。鸡能以较少的进食获得相对多的体重,换言之其食物效率相当高。
在此基础上,海外育种专家精耕细作,培育出了食物转化效率越来越高的白羽鸡品种,目前已经达到了“鸡粮比”1.9:1,也就是喂1.9斤的饲料就可获得1斤的鸡肉,几乎达到了一种极限状态。
按照国内近年来经验,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6.0比1,生猪养殖处于盈亏平衡点,而“鸡粮比”还能再减去一小半,投入6斤的饲料长出1斤的猪肉,在养鸡场,投入4斤饲料便能得到同样多的动物蛋白。营养的角度,鸡肉是白肉,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食用者的健康更有帮助,所以在粮食匮乏的时候,提倡吃鸡既能满足广大人们群众的健康需求,还能尽可能地节约粮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图 | 摄图网
可很快国人的生活水准就从温饱型升级到了小康型,在吃肉这件事上不必太考虑性价比了,有着吃猪肉传统的我们,还是更多地选择了养猪和吃猪肉。
但时下里面临的问题却是猪肉短缺。一场不期而至的猪瘟加上渴望摆脱饲养场污染的地方政府的过激行为使得生猪存栏量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较高峰时期下降了近1亿头,这1亿头生猪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短期养殖出来的。
曾经,有人把动物蛋白的供应寄托在国储猪上,但冷冻猪肉也有周期,通常需要4个月一轮换,在猪价上涨的初期还能平抑价格,随着“猪周期”上坡期的延伸,国家的低价肉的储备也会变少。
新发地肉类交易大厅
牛羊也是“远水”,解不了居民急需动物蛋白食品的“渴”,它们的繁殖和生长周期远超生猪,如母牛受精每次只怀一胎,孕期就要9个月,小牛养到可以出栏,起码也要一年。至于生猪,怀孕4个月出栏4个月,再好的政策,也需要8个月才能见到效果。至于繁育母猪的存栏量,又是不能一下子刺激出来的,提倡养猪的政策,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面对肉类的紧缺,吃鸡可谓是最佳替代方案。 当各种鼓励养猪的政策鱼贯出台的时候,其实最好的政策应该是鼓励养鸡。 不用说,鸡蛋孵化期21天,时间相当短,规模化养殖中,其生长期40天,也是最短的。当然鸡肉形成有效供应并不想当然地简单,现代的养鸡业早就不是农户散养的自我孵化,而是形成了从祖代鸡引种开始的稍微漫长的繁育过程。但即便如此,从价格信号刺激到肉鸡或鸡蛋形成供给是一个相当快的反应。 实际上,当鸡蛋孵化出来小鸡后,需要人工辨别公母,如果以产蛋为目的,那些小公鸡会直接淘汰,这也就意味着不同于猪苗,鸡苗的供应几乎是不受限制的。
可从消费者的偏好看,自2012年以后,中国人的鸡肉消费却在减少,可资借鉴的是,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世界鸡肉消费量从2006年的7185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0149万吨,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2%。可在这一期间,我们中国人的鸡肉消费却在2012年达到了高峰,随后虽有反复,但大趋势是下降。2018年,我们的鸡肉生产和消费量还不敌10年前的数量。
图 | 摄图网
2014 年,美国人均即烹鸡肉年消费量为 51.4公斤,巴西为 38公斤,与内地居民饮食习惯类似的香港为34公斤、台湾地区为32.9公斤,远高于大陆地区9.9公斤的水平。当然,仅从绝对数量上还很难说明问题,毕竟用于对比的国家和地区都是高收入。但这里还是能找到一些可资参考的数据,比如美国鸡肉消费占肉类的42%;日本鸡肉消费占肉类的47%,我国台湾鸡肉消费占肉类37%,而大陆地区的鸡肉消费只占到肉类消费的20%。并且,吃鸡少并不意味着我们吃的鸡蛋也少,实际上我们消费了全世界41%的鸡蛋,和吃了全世界52%的猪肉不分伯仲。
越发达的地区,消费者吃鸡越多,若此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养鸡必将成为一个颇有前途的产业。 可到目前为止,消费现实决定了产业现状,消费量在收缩,整个养鸡业一直没有得到过像养猪业一样的重视。 我们看到很多互联网大佬都高调宣布养猪,网易最早涉足,阿里巴巴和京东也不甘落后,连房地产企业碧桂园也有意养猪,但养鸡业却还是那些传统的农业公司在做。
但愿从这次猪紧缺开始,国人爱上“吃鸡”。也希望除了炸鸡这样的不健康食品,厨师们开发出更多更可口的“吃鸡”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