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和资本追逐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小吃走向火锅餐桌,摇身变成火锅配菜。
但是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经历过市场大浪淘沙生存下来的小吃,屈指可数。
今年七月,火锅餐见应济源吃货传奇群邀请,参加当地“伏羊宴”,一番探吃下来竟发现了火锅小吃的“希望”——麻糖。
1 麻糖
麻糖,古怀庆府一代的名小吃,济源特色美食,只有在济源当地才能吃到。
它的味道类似于古代人的面包、鸡蛋糕一类的点心,一个只卖2块钱,物美价廉。
通体呈黄褐色,长约18-20公分,宽约6-7公分,两头各分三块,中间有两缝崩裂,吃起来外焦里嫩,甜而不腻,老少咸宜。
逢年、过节、上供、瞧亲,甚至于在早些时候娶媳妇等都会用到它,平日里大家也将其当做茶余饭后的甜品,上了年纪的人尤其爱吃。
说起麻糖的由来,很多老人也说不上个所以然,但却形成了一代代的传承的景象,可虽然炸麻糖的人家多,称得上“地道”的却屈指可数。
我们到访的是位于辛庄大街的林坤麻糖,夫妻俩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2 制作
麻糖的制作过程不算复杂:
A 和
糖稀由麦芽糖制成,加入水、碱和稀,再加入小麦面粉揉匀。
B 切
放在案板上擀成厚片,按两刀浅一刀深切,浅刀的两头切透,中间不透。
C 炸
入油锅炸,炸制中间,以大镊夹住麻糖中间,用竹劈将浅刀处稍稍弯折。当然老人家也会直接用手,这样造型更自然。
然后继续入油锅炸,这样确保麻糖浅刀的两缝可以炸开,待颜色呈黄褐色时即可出锅,放于铁箅子或架于锅上的铁架将油控干,有的还撒些芝麻增加颜值。
3 承袭
谁知道,这眼前不起眼的甜麻糖,竟然已经流传了上千年。
那是厉兵秣马、烽火连天的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率兵北征高干,途径河内郡野王县(今沁阳市)西万镇,看到麻糖而食之,对其赞赏有加。
千百年来,麻糖似乎成为了怀庆府一代的记忆,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节日礼品花样百出、包装精美,甜麻糖和大部分的传统美食一样,渐渐退了礼品清单,但是作为济源特色小吃,承袭至今。
4 下一个火锅小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小吃纵身一跃,摆脱了路边摊的市井气,变得越来越洋气,美味又不失古早的记忆。
而这,也是消费升级下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以四川小吃为例。
上世纪80年代,成都很多小吃老字号都做的有声有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只剩下不起眼的街边小店。
这两年,小吃市场大热,加上火锅的包容性,散落在民间的小吃们陆续被发掘,在火锅餐桌上大放异彩。
红糖糍粑、猪脑花、青团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小吃。
这些小吃也不局限于做配菜,有的以单店或者集合店的模式,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包装起来。
很多的火锅店陆续开档口,可以单点一份带走。
而麻糖作为散落民间的“潜力股”,优势也很明显:
A 口味
麻糖的口味老少皆宜,且作为流传千年的美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所以推广全国潜力很大。
B 文化背景
现在大家再吃传统小吃,大多吃的是情怀。
作为自带文化标签的中华传统美食,吃麻糖不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也被赋予了文化记忆和情怀。
C 匹配火锅
火锅店的甜食很多,比如红糖糍粑、冰粉、奶香小馒头,但是类似于麻糖还尚未有之,匹配火锅很多戏。
但同时也有自身局限性:
A 形式有待提升
形式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一块麻糖的个头太大,需要改良一下分成小块;
另一方面,传统的售卖方式是直接同塑料袋装起来,十分简陋,未来麻糖包装需要更加精致化。
B 缺乏标准化生产
小作坊生产的麻糖一方面食材品质缺乏保证,另一方面,产品的品质稳定性比较差。
而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可以大概率保证食品的品质与质量,这也是决定麻糖能否走出济源的关键所在。
5 一些思考
传统小吃走不下去,不外乎这两点,要么利润太低、要么不好吃或者没营养,前者是经营者关心的,后者是消费者看重的。
甜麻糖一个只卖两块钱,获利空间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原本在做的作坊,都已经屈服现实,转向别处,如今还坚持的大部分靠的是“承袭”和“情怀”在坚持。
甜麻糖在济源是大众,但相较全国算小众,如果未来要走出去,此类产品不适合薄利多销,需要高利润的支撑才会活得更好。
举个例子,老北京有一款类似芬达的汽水,叫北冰洋,北冰洋的用户有1000万人,它中间停产了十多年,复活以后价格却从原来的5毛涨到了现在的4-5块。
它卖5毛的时候1000万人都是它的用户,卖5块的时候只有500万用户了,但是利润却是原来的5倍。
原因很简单,卖5块,该喝的人还是会喝,你卖5毛,不喝的还是不喝。
小结
区域小吃正在摆脱街巷的简陋环境和出品,以单店或者集合店的模式,被越来越多地挖掘、包装起来,再搭配背后的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占领全国市场的潜力极大。
甜麻糖作为极具特色的传统区域小吃,正在面临时代的挑战,只有在保持自身特色时不断求新求变,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将即兴消费转化为持续消费,方可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