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之于中国人,是至味,亦是情怀。
泡面,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一种只用开水就能冲出来的人间美味。
没有人能拒绝泡面的诱惑,如果有人不爱吃泡面,那他大概还没吃过泡面。
1958年,世界上第一袋泡面问世。60年后,全世界一年可以消费1036亿份泡面,而中国的年消费量超过四百亿份,位居全球第一。
前段时间,“章子怡只吃四口泡面”的新闻成为热搜,除了因为章子怡,还因为泡面。面对泡面这样的极致美食,该有多大的意志力,才能只吃四口就能停止?
泡面之于中国人,是至味,是多巴胺,是情怀,也是信仰。
大多数人,都曾在某个饥肠辘辘的时刻,被一碗热腾腾的泡面击中味蕾,抚慰身心。只有读懂了泡面的关怀,才能真正明白中国人对泡面深沉的爱。
烹饪入门第一课
泡面几乎是所有人的烹饪启蒙。
配料完整,只需煮水入面,不懂技巧也能冲泡出一份美味,这是泡面对于初学者的宽容相待。而油包和粉包下的分量自定,让人留有发挥的空间。
鸡蛋和火腿,是泡面的最佳伴侣。煮熟的面条被汤汁浸润,不同的食材充分配合,看似简单的相逢,却能碰撞出最让人留恋的美味。
更矫情的煮法,沉迷于泡面的精准火候和时间。
“水在100度沸腾,面在3分钟煮透,但将透未透时,才最弹牙。”、”时间是面的敌人,这一秒的面和下一秒的面,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碗。”
电影《喜欢你》中金城武的精致人设,将煮泡面和吃泡面变成一场行为艺术,带着量杯和秤,掐着秒表,精确把控每个最微小的元素,只为达到最完美的味觉享受,强迫症式的认真倒是饶有趣味。
物美价廉的国民食品
生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众口难调。神奇的是,不论来自天南地北,男女或是老少,对于泡面的偏好却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即使是关于吃泡面不健康的传闻三不五时地出现,也没有动摇泡面在人们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物美价廉的泡面,从来都是无需纠结的完美食品。
它与各种食材毫无违和地通融相配,既可扮演辅佐主菜的称职底色,也可加点调味,成为主角。
作为国民度极高的食品,他有丰富多变的口味,选择困难症患者,需要决定的不再是吃什么食物,而是吃哪种口味。牛肉、海鲜、排骨、酸菜、鸡肉、咖喱、冬阴功……酸辣鲜香,各式味道任君选择。
多变而包容,让每一个人都无力抗拒泡面的魅力。
旅途美食永远的C位
《欢乐颂》中关关在火车上吃泡面
有人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当身体真正在路上,比如火车、长途汽车、飞机,有限的时间,局促的空间,嘈杂的环境,让吃什么,成了重大的问题。
这时,泡面,展现了核心竞争力。
路途奔波疲累,需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补充能量。面包太干,饼干不饱腹,八宝粥太冷,火车餐又贵又难吃,只有平靓正的泡面最合适。
封闭的车厢里,只要端着一桶热气腾腾的泡面,定能成为人群中最让人羡慕的仔。
加水,坐定,等待三分钟,就能享受一场美食版速度与激情。车厢轰隆向前,泡面的香气也在四处飘动,一边挑逗着旁人的鼻腔,一边缓解了路上等待的焦虑。
难怪泡面成为长途路上的美食C位,出门在外,得泡面者得天下。能往你行李箱中塞泡面的,才是真朋友。
大学舍友般的存在
在大学宿舍,最不缺的就是泡面——学生系美食的优秀代表。
懒得去食堂的清晨,复习到茫然的夜晚,或是囊中羞涩的月底,有泡面相伴,会感到一丝安慰。
尽管Kindle压泡面理论风靡一时,没有Kindle的学生党还是不少。取代Kindle担当压泡面盖重任的,必然是一本足够厚实,封面硬挺的课本。
“在整个学生时代,书柜里哪本书的使用概率最高,基本是由他的厚度和耐热程度决定的。”(沈二)
许久以后,再拿起某本《XX概论》或者《高等XX》,封面圆圈印子和依稀的老坛酸菜或者红烧牛肉(调料)的味道,还能让人忆起有泡面陪伴的那些宿舍时光。
而当时一起深夜复习一起熬夜打游戏一起吃泡面的好基友们,毕业后四散各地,但却像泡面的味道一样难以忘怀。
加班族的心灵按摩
加班的夜晚,四周寂静,电脑屏幕和加班狗的脸在黑暗中交相辉映。
楼下小店已经关门,快递小哥也已下班,只有泡面,像是夜晚的守护神,加班或者不加班,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给人安慰。
一桶冒着热气的泡面,就是开启深夜之门的钥匙。
暂时停下手上繁杂的数据和未竟的方案,把焦点放在眼前金黄的面条和热汤,吃面的过程是一场短暂的心灵按摩,是属于社畜的放松时刻。
呼哧呼哧,几口面条下肚,又冷又空的胃瞬时感受到一股温暖,孤独的气氛被吸面的声音和泡面的香味冲散。
谁不曾在水泥城市里,在被996的撕扯的日常中,被一份泡面治愈?
浓厚的夜里,还好有泡面,喂饱了胃,振奋了精神,仿佛又获得了继续再战的力量。
摧毁,也是重建
心情不好时,就跑去超市捏泡面?这种说法由来已久。
有人从喜欢捏泡泡包装纸开始,后面发展到迷之捏饼干、捏面包、捏巧克力,而捏泡面的仍然是最大的族群。社会甚至赋予了这群人专属称谓:捏捏族。
艺术家MarCuervo制作了一组毁灭食品的作品“Destroyer”,阐释了捏捏族的心理:“食品们的柔软和酥脆,简直是在尖叫着要求被毁灭。毁灭这些温软的物体是一种仪式,清除了我体内那些对环境的愤懑和不满。”
不过捏超市的泡面可不道德,还有可能被超市保安追杀,捏自己买的泡面还是可以的。
用力抓住一包泡面,感受酥脆的面饼在手里变形,碎裂,坍塌,压力和愤怒在破坏中得到了释放。
何以解忧,唯有泡面,靠自我破碎搭救了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
泡面修一切
网名@修板凳的师傅打开了泡面新世界的大门。
有天突发奇想用泡面修复客户家的床头柜,泡面打底、强力胶夯实,再经过磨光、铲平、喷漆,修复完成后宛若新生。后来他开始全面开挂,用泡面修复了桌面、椅子、破洞的西瓜、地砖,甚至陶瓷洗手池。
这才发现,万物皆可用泡面来补,技术之高超,比女娲补天更神奇,在歪果仁眼中更像是某种东方秘术。
板凳师傅说了,“修复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物件,而是把它当成一种信念去维修,这样手艺会越来越好。”
即使有人对修复的持久性存疑,但用最简单的材料,凭巧手和智慧修复创口,化腐朽为神奇,让老物件焕发新生命,本身已经足够励志。
小小的泡面,成为了这碗鸡汤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泡面感情牌,屡试不爽
一碗热腾腾的泡面,让无数人熬过深夜。图/unsplash
泡面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食品。
“曾经千万富翁,如今吃泡面度日”
“前女友和新欢吃大餐,他一个人在宿舍啃泡面”
“为了项目上线,他在公司吃了一个月泡面”
作为廉价、简单的充饥食品,任何新闻标题,有了泡面加持,就会掺进些许孤苦又悲伤的意味,画面感十足,胜过所有最贴切的形容词。
正因为如此,泡面与白粥、馒头、地下室一起,成为公认的卖惨的VIP元素,频繁地出现在新闻、营销号、朋友圈里,是博取同情的完美道具。
善用泡面讲故事的人,能煽动情绪,感动读者。这大概是泡面自己都没想到的对人类的意外贡献。
不过谁还没点烦心事?下次见到“泡面新闻”,感动之前还是得先掂量掂量,没准主人公只是单纯喜欢吃泡面呢。
干吃:灵魂深处的零食欲望
干脆面:童年的味道。图/chinaglobalmall.com
泡面宇宙里,热水泡着吃是主流吃法,但这块神奇的面饼还有许多侧面。
犹记得童年时,有一种夹着水浒卡的干脆面,一块钱一包,好吃不贵。吃面的动力,不仅来自于面本身,也来自于集卡。撕开袋子的瞬间,屏气凝神,抽出一张绝世好卡,就能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
时光荏苒,长大后的我们不再痴迷集卡,但味蕾还记得当时吃干脆面的快乐。
买一包最普通的泡面,油包暂时退场,调料粉才是零食吃法的灵魂。把咸香的调味粉酌量洒在袋子里,捏紧封口,压碎面饼,疯狂摇晃,直到面与调料完全融合。
掏出一小块,放进嘴里,面块与牙齿的磨合声清脆动人,调料粉未经浸泡的原始香气提供了独特的滋味。面与粉完美配合,带来了零食般让人愉悦的口感,满足了馋猫们想吃膨化食品的原始欲望。
天使美食,拯救中国胃
中国游客在意大利古迹吃泡面
人一旦出了国,嘴巴和胃最先开始思念故土。
汉堡和披萨太油腻,西餐和冷盘精致但有距离感,东南亚菜甜酸刺激让人适应无能,尝尝鲜还可以,多吃几天就会开始想要向中餐寻求解救。
如果有一碗泡面出现,就能瞬间击垮所有对于异域美食的逼格追求,直面对于泡面这种简单食品的眷恋。
一份《出境旅游与泡面的逻辑考证报告》显示,出境旅游,有三成中国人会选择携带泡面,另外有近六成旅游者会在目的地买泡面。
剩下的一成大概会因为买不到泡面而捶胸顿足。
人在国外,胃还是诚实的中国胃,而热气腾腾又饱腹的泡面满足了中国人对于美食的统一认同,打开昏睡的味蕾,让身在他乡的游子倍感亲切。干了这桶面,才有力气奔赴下一个景点。
最珍贵的味道,往往藏在最简单的食物里。
发明了现代泡面的日本日清公司曾在广告旁白中道出了泡面风靡至今的真谛:
各种爆红的东西,在时代的洪流中来了又去,但一直被爱着的东西,则永远不变,一直在你身边。流行,比不上一直被爱着的味道。
泡面君,今后也请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