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京菜的代表,北京烤鸭绝对数一数二,吃北京烤鸭最有名的当然是全聚德了。外地游客到北京来玩,有机会就得吃回全聚德,才算没白来,然而,火了几十年的全聚德前一段时间却披露,业绩逐年下滑,客流也正在不断减少,全聚德真的卖不动了?
上个月,全聚德2018年年报如约披露,业绩表现并不算好,全年营收17.7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04.2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29%。营收净利双降,这样的窘境,全聚德上市12年来还很罕见。
数据显示,2018年,全聚德共接待宾客770.47万人次。而2017年,共接待宾客804.07万人次。两相比较,去年一年全聚德客流少了34万人次。守着金字招牌,赚钱却一年不如一年,烤鸭老字号究竟咋了?对此,全聚德方面称,受餐饮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年度接待人次同比减少,导致公司2018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同比出现下滑。
其实,全聚德被吐槽已经不是这一两年的事儿了,好些北京人已经很多年不去全聚德吃烤鸭了,又贵服务又差。“薄薄的鸭皮很脆,一咬油脂炸裂满口香,嫩嫩的鸭肉配上蘸料,放进嘴里真是享受啊。” 40多岁的陈先生是一位老北京,在他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常去吃全聚德,出差回到北京从机场直奔和平门店吃烤鸭。不过,后来去全聚德的次数越来越少,“最近一次去吃全聚德大概是七八年前了。”
“北京烤鸭被称为国菜,在联合国的外交宴会上,是中国美食的代表,有一定级别的外交官才能吃上,得到过无数的赞誉。可是在国菜的故乡北京,烤鸭却越来越不好吃了!”日前,记者拜访国家首批元老级名厨艾广富先生的时候,他发出了:“救救烤鸭!救救国菜!”的呼吁,他说自己其实已经呼吁了近10年,情况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艾广富先生
艾广富先生17岁就来到“又一顺”师从清真烤鸭传人“鸭胡”学习烤鸭绝技。他告诉我,学烤鸭手艺可不简单,要从养鸭子扫鸭圈这些活儿干起。那时候卖烤鸭的饭馆都是自己买来鸭子养大,又一顺当年最多的时候养了80多只鸭子,艾广富每天不但负责打扫鸭圈,还要用白面配高粱做鸭食烫熟,然后一只一只往鸭肚子里填,这样才能养得特别肥,烤出来香。“烤鸭一共11道工序,扫鸭圈、烫鸭食、填鸭、宰鸭子、烫鸭毛、褪鸭毛、摘鸭毛、开膛、晾坯、烤、片,足足跟着胡师傅学了两年多,我才算是把一整套手艺学到手!”艾广富从此成了清真烤鸭的传人。上世纪80年代,艾广富因烤鸭手艺出众,被派往联合国工作,制作过多次高规格的外交宴席,每次都少不了烤鸭。“中华是国烟,茅台是国酒,烤鸭是国菜,一个都不能少!”
艾广富作为清真烤鸭和清真炒菜的传人,他一直严守老菜谱老规矩,可是他慢慢发现,这世界变化快,他有点看不懂了,尤其是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国菜”烤鸭,越来越不对劲儿了。
现如今北京光是烤鸭馆子就不下千家,更不用说随处售卖的标注着“北京烤鸭”的袋装产品。然而,艾广富发现,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从原料,到工艺,到吃法,到味道,这道名菜已被歪曲得越来越不成样子,在食客们一片“烤鸭也不过如此”的感慨声中,误会正渐渐取代着传统,这让他心急如焚。
“照这么下去,20年后,还有谁能说出真正的烤鸭是什么味?”首先说这个鸭子,“以前一只鸭120天出栏,后来改善了养殖条件,上世纪80年代前,出栏期是65天至70天,现在是28天至35天,和肉鸡差不多,现在鸭子确实嫩,但没鸭味,能好吃吗?”
艾老更痛心的是,北京烤鸭的传统工艺也在逐渐失传。过去鸭坯要先吹气,使脂肪泡沫化,让皮肉分离。这是几代人研究出来的,这样入炉烤15分钟左右,油就从毛眼往外冒,相当于自炸,这样才能酥脆。如今,这道工序基本没有了。
按老规矩,鸭子入炉前要往腹腔灌开水,清真烤鸭灌的水中还要加花椒。这样入炉后,水很快开锅,外烤内煮,才能外焦里嫩。此外,灌水还能去除鸭子腹腔中的异味,现在许多烤鸭店这道工序也省了。
过去烤鸭片制方法和今天也不同,一般是“两吃”,即先把鸭脯上的皮片下来,给每位客人一片,尝一下,因为它很酥脆,必须趁热吃,否则凉了,油就出来了。现在烤鸭店多是先把这部位片下来,放在一边,然后片别的地方,最后将这部分切几刀,盖在最上面,晾这么长时间,早就“艮”了,一吃一嘴油。片鸭子有108刀、118刀之说,但那是技术考核用的标准,实际操作不能这么来,否则时间太长,鸭子全凉了。
艾老认为最不对头的,是荷叶饼,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现烙的饼才好吃。“过去烤鸭店都有烙饼师,荷叶饼讲究绵软,现在图省事,都是提前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烙好,筋道得扯都扯不断,用这个卷,还能吃出烤鸭的脆劲儿吗?”
传统烤鸭不同季节味道不同,因为葱不一样,春节到4月用羊角葱,即头年没长成的大葱,埋在土里,用秫秸秆挡住西北风,一开春它就长了出来,经过一冬的冬眠,味道特别好,呈黄色,叶是绿的。4月到5月,用小葱,小葱辣,讲究的切成“水仙葱”,即竖剖三刀,放水里去一下青草味,它会自动打卷,像水仙那么漂亮。6月到9月,用沟葱,剩下时间,用大葱,即山东的“高脚白”。不同时节吃不同的滋味,顺应自然规律,是养生之道。
这些规矩并不是瞎讲究,而是数百年间多少代名厨总结出的心血结晶,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神,唯有如此,美食才能得以传承。艾广富痛惜,老师傅逐渐离去,如今听说过这些的人都不多了,好些厨师都没出师就上手,哪里懂得什么传统?艾广富担心,几十年之后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东西才是“正宗”。
“难道数百年创下的名吃、老北京的骄傲,将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艾广富利用各种机会大声疾呼着:“救救‘国菜’,救救烤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