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已达到4万亿人民币;餐饮门店数量超过800万家;从业人数超过3千万人次,餐饮业成为国民第三大产业。
2018年就快要结束了,这一年餐饮行业正在飞速发展:
这一年,我们看到火锅届翘楚“海底捞”在香港骄傲地敲钟上市,成功踏入资本市场;
这一年,我们也看到了“瑞幸咖啡”只用7个月的时间就卖出了1800万杯咖啡,成为第一个8个月时间市值就超20亿美金的中国公司;
这一年,我们还看到了喜茶、奈雪的茶激战正酣,小吃品类在全国商业综合体中的崛起。
……
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齿轮赋予餐饮的魔力!
而,在这一年我们也从未像今天一样感受过如此的寒冷:
中式快餐集体“断电”、网红餐厅难逃“3个月倒闭”魔咒、外卖平台压榨餐企、“三高一低”的四座大山依旧压在餐饮人身上,苦不堪言……
《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餐饮行业的闭店率高达70%,餐厅平均寿命只有508天。
遭遇降维打击、跨界抢劫
2017年年底,美团点评收录的正常营业的餐饮门店数为840万家。餐饮门店数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在增长,远超餐饮营收大盘10.7%的增长率。
分蛋糕的人多了,蛋糕却没有相应地变大,就必然有人会饿肚子。
潮汕牛肉火锅兴起时,一个城市的门店就达数千家,现在大半改头换面;如今炭火蛙锅风靡全国,烤鱼和焖锅店不再被视为时髦的聚会场所。风口的起落对于一家饭店来说,如同经济周期的波动,缺乏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的小店,被一遍遍洗牌。
如今的餐饮行业已经不只属于餐饮人,地产人、互联网人、快销人都带着先进的商业模式杀进来。线上线下一体化、供应链垂直整合、餐饮零售化,一切都随着现代商业社会的演进和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着。
海量繁殖,残酷淘汰,最终却推动物种整体的进化和繁荣。这与餐饮业的生态法则,何其相似,对商人而言,首要任务不是抗议法则,而是完成从存活到胜出的进化之旅。
2019年面对不确定,餐饮企业如何活下去?
不得不说,最近5年,餐饮业的变化之大,就像是从诺基亚到iphone的跨度,功能机跨越到智能机,通话功能虽然仍是手机的标配,但竞争的维度却已升级。许多餐厅固守的“好吃”就像是通话功能一样,曾经是竞争的最重要指标,但现在已远远不够。
餐标创建一年多以来,接触了各种规模的餐饮企业,每个餐饮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与目标,有自己的困难和方法,有自己的坚持与迷茫。现在,餐标总结各位餐饮人的经验和教训,跟大家谈一谈,2019年餐饮行业将走向何方?
餐饮+互联网逐渐成标配
在传统餐饮业不景气的情况下,O2O的异军突起似乎成为了国内餐饮业的救命稻草一般。中国餐饮行业O2O市场是在产业链各方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线上用户无论是数量还是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都达到了新高度;另外一方面,线下的餐饮商户经历了点评类网站和团购类网站的教育后,它们对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和销售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大幅提升。
餐厅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已经出现高度智能化服务的餐厅,从点餐、买单、取餐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国内也出现多家以机器人送菜出名的餐厅,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很多餐厅开始用高科技武装餐厅,从线上推广、点餐、下单、送菜实现了自动化,最终完成手机支付。
智能化餐厅一方面可减少人工成本,提高餐厅效率,另一方面,又能吸引顾客关注,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点。
品牌化、粉丝化、数据化
很多优秀的餐饮企业,就是败在品牌没有说出价值。明明是非常用心在做、明明用的是非常好的原料、明明不加化工的调味料……但是说不出来,消费者也感知不到。价格始终无法提上去,最终被上升的成本拖累、甚至拖垮。
没有品牌,餐饮企业就不能竖起一个鲜明的旗帜;没有粉丝,就没有客流,没有情感,没有利润;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纸上谈兵必须要付诸于实践,所有的决策都没有可靠的依据,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窜。
可以说,品牌化发展必将成为未来餐饮行业的趋势,人们就餐的时候也会更加偏向于品牌餐饮。
“健康餐饮”餐厅备受青睐
随着中国消费者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预示着不止要吃得美味还要吃得健康,低油、少盐、低(无)糖等用餐需求越来越多。尼尔森研究成果表明,约有70%的中国受访消费者有特定的饮食需求,82%的受访者愿意花更多钱购买不含有不良成分的食物,这些比例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当然,也有不少餐企已经看到了健康餐饮的市场契机,都在宣传上强调“天然无添加”等健康概念。
小结
现在的餐饮业已经不是只有把菜做好就可以了,各个方面都需要慎重考虑。未来餐饮市场上的竞争,不在独立企业之间,而是在企业与企业的生态圈之间。餐饮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生态圈才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市场角逐,否则将只能忍痛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