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餐饮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持续领跑消费市场,但仍面临下行压力。
2010-2017年,中国餐饮行业收入逐年增长;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达39644亿元。2018年1-10月,全国餐饮收入33769亿元,同比增长9.6%。在新时期,餐饮企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品质提升,把提高质量作为餐饮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从而激发餐饮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从国内不同类型餐饮类型的收入情况看,除正餐外,团餐的收入最高,达12003亿元,占比约30.28%。团餐是我国餐饮结构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团餐消费群体由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社会化保障型部队官兵等组成;其中,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是主要就餐群体。
虽然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提升为团餐行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但是随着消费需求的逐步升级和社会餐饮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如消费者开始注重用餐体验(堂食、外带、外卖)、营养健康等,这些都在倒逼团餐企业在产品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变革。而要紧跟团餐行业的变革必须先要了解团餐行业的发展现状。
团餐行业发展现状
——团餐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小而分散的特征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目前中国团餐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2017年团餐百强企业年收入均在1亿元以上,但整个行业99.9%的企业年营收不足1亿元。而企业年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中呈现出头部企业少的特征,营收层级越高的企业数量越少。
对标发达国家团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据中国饭店协会统计数据,团餐行业前1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550亿元,市场集中度约4.6%;而美国团餐行业前10强的市场集中度为80%、日本和韩国约为60%。对比之下,中国团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极低。综上,团餐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小而分散的特征。未来随着行业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加速渗透,团餐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团餐经营场所分散,规模优势形成遇阻
目标客户(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地域分布通常较为分散,使得团餐企业的经营场所遍布全国。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全国拥有近3000所高校,大部分省份内的高校数量为50-150所。每所高校一般设有3-6个食堂,分布交由不同的团餐企业运营,导致同一个团餐企业运营的餐饮场所通常分布分散。跨区域经营使得团餐运营企业不能充分利用总部资源,尤其难以实现餐饮供应链的集约化运营,从而降低了材料采购议价能力。
——团餐企业以进驻甲方的业务模式为主
现阶段的团餐企业运营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进驻甲方,即团餐企业以承包食堂的形式服务于大型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工厂等甲方单位;二是集体配餐,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合作的中央厨房,完成餐品加工生产,再定时定量配送到甲方单位,该模式主要服务于小型企业、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
据EO Intelligence调研数据显示,在百强团餐企业中,以传统进驻甲方模式运营的企业占比约90%,新型集体配餐运营模式占比约10%。传统进驻甲方的团餐运营模式仍占市场主导地位,但近年来新兴的团餐企业大多采用集体配餐模式运营。此外,部分快餐外卖商家也开始涉足集体配餐,团餐市场的竞争或将加剧。
——团餐企业收入模式分析
在既定进驻甲方模式的概念下,团餐企业运营食堂获得收入的模式分为三种,第一,自营模式,团餐企业负责全部运营工作,直接向消费者收取费用,运营过程自负盈亏;第二,对外承包档口模式,通过向承租商收取日常经营管理费用,承租商自负盈亏;第三,与承租商采用合作模式,进行比例分成。第一种模式中,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等承包多由团餐企业承担;后面两个承租商的进入,成本、收入分配较为复杂。据EO Intelligence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团餐项目的净利润在8%左右。
——团餐行业逐步引起资本市场关注
对比不同餐饮类型,团餐韩各样因为其巨大的体量及超出整个餐饮行业十几个百分点的亮眼增速,陆续获得了资本的关注。从以下投融资情况可以总结出现在团餐行业的三大投资方向,第一,餐饮信息化企业依托其多年服务餐饮企业所积累的行业洞察,借助外部资本,拓宽业务边界,加速战略布局,建立竞争壁垒。第二,餐饮行业的服务升级正由社餐传递至团餐场景,对市场敏感度高的传统团餐企业开始探索食堂运营的新模式,通过加速投资新兴互联网技术以提高自身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第三,从传统团餐产业及新技术企业聚合裂变而来的团餐企业综合服务商也成为投资赛道。
团餐行业痛点总结
团餐行业正处于发展期,把握团餐行业的痛点,企业针对痛点进行改进,才能成为团餐行业的先行者。通过分析团餐行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团餐行业的六大痛点:与发达国家相比,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滞后;团餐行业经营场所分散,规模优势凸显困难;采购及人力成本高、利润率低等限制;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程度不高;客户招标透明度低等。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餐饮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