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爱心餐厅被吃垮了
新闻来源如图所示
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这样的结果,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但往往是从开始就注定的。
有人说是老人变坏了,还有人说是坏人变老了。
这对错真没法说,因为没法去调查评判每一个人到底是好还是坏。
被吃垮是果,无论是被好人吃垮的,还是被坏人吃垮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否从因上避免这样的结果。
有个段子我猜你应该听过。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上班路上看到一个乞丐,他很同情这个乞丐,于是就每天给他1块钱。就这样给了两年。
有一天,小伙只给了乞丐5毛钱,乞丐愣了,就问小伙,今天为啥只给我5毛?
小伙说,我结婚了,养家糊口压力大,只能给你5毛了。
乞丐反手就是一个嘴巴,你TM竟然用我的钱养别的女人?要不要脸?要不要脸?
对,这只是个段子,但这就是人性,老话讲升米恩,斗米仇,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所以这样做下去,不仅仅是老人会这样,而是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人不愿意受损失的天性。
公益,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让一部分人不需要付出就能获得。
请你注意,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需要帮助的人,一般是家里出了某种状况,导致家境困难,需要帮助救助的人。
而后面这种,不想付出只想获得的人,这叫做懒汉,懒汉不需要救助。
如果把公益的资源输出给了懒汉,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给懒汉灌的砒霜,只会害死他们。
而将资源给到对的人,则就是蜜糖,甚至是救命药。
所以你应该也看到了,只有筛选出真正需要接受帮助的人,公益的价值才能被放到最大。
活下去,才能更好地做慈善
无论是这家早餐店,还是人已付款的面馆,这些店最终的结果都是干不下去了。因为献爱心导致自己店关门,实在让人心疼。
这种以消耗自己来成就别人的做法,不可取。
真正想做好慈善,做好公益,那就应该先让自己活下来,用你创造的价值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就像我之前看到的一些报道,某爱心人士,自己非常拮据,却供出了好多大学生,而自己的孩子因为没钱上不了学。
这种爱心精神值得赞扬,但这样的献爱心做法确实不值得提倡。
你身上肩负的不光是社会责任,还有家庭责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自己都活不下去,又如何兼济天下呢?
区隔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乾隆年间闹饥荒,国家开班周长赈灾,和珅去视察的时候,随手抓了一把沙土扔进了粥里,同行的大臣急了,和大人为何如此?
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根本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这样蹭吃蹭喝的人就不来了,才能让真正想活命的人活下来。
还有个事情,说是一个面馆老板遇到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说自己钱包丢了,两天没吃东西了,想讨碗面吃,再借200元买车票回家。
老板二话没说给做了一碗面,等年轻人吃完,说能不能再给一碗,太饿了。老板又做了一碗,顺便拿出了300元,旁边的食客都说这是骗子把,给饱饭就成了,别给钱了。
老板说,我选择相信他,因为这两碗面我连盐都没放,他吃完了,这是真饿了两天。三百块不多,帮一把算一把。
和珅的一把沙子,老板的不放盐,其实都是门槛,选出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对于做慈善也一样,公益也要有门槛,也要能区隔出来。
一点建议
如果你也希望在公益事业上出一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又不想被懒汉吃关门。我也给你一点建议。
1、设定门槛
门槛一定要设置,上面的两个例子已经说明了。最简单的门槛,就是价格,做公益并非不能谈钱。
比如正常一碗面是12元,那爱心面可以是3元钱,这已经是贴着成本在做了。别小看这三块钱,一收费,很大一部分想白吃白喝的人就不来了。或者可以直接按照成本价卖,但千万别学和珅放沙子啊,咱是做公益,不是赈灾,提供的品质要如一。
2、限定时间
每天的爱心早餐,午餐,必须限定供应时间,错开店里人最多的时候,不要影响到正常的顾客。吃不上饭的人,不在乎多等一会,你活下去,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3、圈定人群
针对你关注的人群,比如环卫工人,就必须穿工服才能享受,环卫工人很辛苦,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收入,只是收入很低罢了,那么你把给他们的物价回到了10年前,他们完全负担的起。
4、确定分量
限定多少份,按照时间和接待量来确定一个分量,比如每天限量100份,送完即止。
5、由等进来变走出去
做慈善,做公益,现在大多店都是自己提供免费的饭菜,等需要的人来。
其实,走出去,直接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面前去,也许更加精准,更能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比如,可以联合其他的商家和公益机构一起去敬老院,去孤寡老人家里,给他们提供帮助,更加精准。
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够联合其他商家和媒体,甚至一些商业运作的慈善机构一起,必定能将这件事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