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徐先生,因为职场瓶颈而毅然创业,他的项目和今天浩浩荡荡的餐饮新军一样——一家装修花了大价钱的逼格餐厅。
开业第一个月,遍邀朋友前来热闹了一阵,很快便遭遇了现实的耳光:店里的自来客越来越少,有时甚至服务员比客人还多,每月只能硬扛着往里贴钱;搞促销套餐相当于慢性自杀,想推出几款爆款菜,但在每天疲于奔命的各种填坑中,根本没这个能力和时间。
更让张刚内心崩溃的是,以前在公司,自己的顶头上司只有一个,现在从客人到供应商,甚至高薪请来的厨师都好像是自己的“老板”。批评的话说重了几句,对方立马摆出一副你要专业那你自己来炒菜的架势。
小餐厅,很弱势,五花八门的烦恼每天都出现。类似徐先生这种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进入餐饮,本以为开餐厅顶多就是累点,只要努力就可以收获对等的流水,几曾想判断还是太肤浅。
近年来,开餐厅、开咖啡馆、开街饮店蔚然成风……如果要统计这一波创业浪潮下的大众创业领域,服务业显然是最大的流向。只是服务业的门槛真的就比互联网低吗?或者说那些吃过很多餐厅每家也都能评头论足一番,等同于自己就能开好一家餐厅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一度轻视的那些餐饮老板们其实并不是傻,他们只是没办法。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餐饮市场体量高达4万亿,中小餐厅在全国餐饮行业总数中占了65%。但这些占据大半壁江山的中小餐饮,抗风险能力极弱:没有采购品控能力,没有研发创新和议价能力,更别谈供应链配送。甚至对于很多人而言,供应链这个词他们都是刚听说。
简言之,在中国餐饮市场,占据了绝对数量的中小餐饮老板——他们每天服务别人,却少有人真正有能力服务他们!
为什么?
中式餐饮SKU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一家餐厅可能就有40-70个品种,分散性强、单一需求量小,再加上中餐本身极度个性化,要服务像张先生一样的小B难度是极高的。
近年来,很多平台都看到了中国餐饮众多小B在供应链上的焦虑,于是接二连三地进军B2B。目前的供应链玩家中,“标准化”和“聚焦单品”是其中一派,其企图通过类似米面粮油等标品以量取胜,这就决定了相关从业者的流量思维。
但现实情况是,类似徐先生这种中小餐厅,原料从批发市场买和线上平台买,并没有本质差别。他真正需要帮助的,是餐厅菜单怎么让客人们真心喜欢,并且后厨可以不增加成本地做出来。
简言之,中小餐厅真正需要的是整体解决方案。随着消费升级在餐饮业的渗透,顾客对餐厅产品越来越挑剔,极致口感和创新产品成为餐厅迫切追求。这也延伸出了目前餐饮B2B领域里的另一派,以又乐为代表的解决方案派。
(又乐创意厨房能帮餐饮小B解决80%完整度的全菜单)
8年前又乐创立于上海。这可能是国内餐饮B2B领域,唯一一家不靠烧钱而跑出商业闭环的企业。其基于“产品研发+自营商城+食运物流”的整体供应链服务,在把国内叫的出名的大连锁服务一圈后,同时也有效赋能于中小餐厅。目前其收入构成已有百分之五十来自于中小餐厅。
——那么,又乐通过八年时间跑出来的模式,是否才是目前餐饮B2B大混战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业界流传的那句“开餐厅找又乐”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精打细算的中小餐厅老板们心甘情愿地为之投票?
中小餐厅到底需要什么?
2018年7月初,位于北京望京SOHO的又乐体验中心,一场Q2季度总结会正在进行。会议最后一天,巴奴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和比格披萨创始人赵志强,应邀来到现场。
作为餐饮界以极致的产品体验著称的两家企业,巴奴和比格都谈到了餐饮供应链变革的重要性。正如杜中兵所言,餐饮业的立身之本还是产品主义,好产品的王道是从原材料环节就开始的优中选优,只有像又乐这样的合作伙伴多起来,本土餐饮才能换挡提速。
(巴奴火锅的创始人杜中兵做客又乐创意厨房,谈到只有像又乐这样的合作伙伴多起来,本土餐饮才能换档提速。)
诸如巴奴、比格等已成长为头部的餐饮企业,对优秀供应链的依存度都如此之大,更何况那些星罗棋布的中小餐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核心城市的中小餐厅就有200万家,这就是中国餐饮的塔基力量,也是基本面。
只是在传统餐饮的上下游,中小餐饮是十足的弱势群体。因为只有他们服务别人,几乎没有人服务他们。即便有人号称能服务他们,最后落实到产品力上,也往往是句口号。
中小餐厅弱势的地方,在哪里?
其一,大供应商看不上他们。到达这些中小老板手中的产品,已经经历了一批商、二批商的层层加价。没有采购量的优势,要想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成本,基本属于空想。
其二,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新一代消费者极度“喜新厌旧”,以往一家餐厅的菜单可以一年更换两次,甚至不更换。但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菜单迭代能力也成为现代餐厅的基本竞争能力。大连锁可以重金投入不断进行新品创新,小餐厅怎么办?
其三,做餐饮食品安全是不能碰的红线,但每天疲于奔命的中小餐饮,凭什么保证那些防不胜防的风险?
基于这样的真实痛点,如果通过一家餐饮B2B企业,你可以以同样的价格买到和漫咖啡、DQ、星巴克、棒约翰等大型连锁一模一样的原材料,这算不算帮助中小餐厅减负?
(又乐创意厨房,就是小B的厨房,还能提供漫咖啡级别的供应链服务)
同样这家B2B企业在新品研发端扮演的,是全球餐饮流行趋势中的买手和创意总监角色,他们每日每刻都在研发潮流菜品,你可以在他们的商城上找到不同类别的新品解决方案。
比如最新推出的瘦身减脂食谱,就包括27款牛油果菜单,既有香橙牛油果奶昔、芒果牛油果等甜点冷饮,也包括牛油果玉米大虾、牛油果西冷牛排等中西餐品。简言之,中小餐厅最迫切需要的产品研发环节,又乐都帮着做好了;同时还向他们提供仓储运输、食品安全管控等一系列解决方案。这算不算一种服务?
——由此不难看出,又乐的B2B逻辑,是通过产品力和服务力,赋能到中小餐厅与他们的客人持续成交的环节,帮他们把生意变好。
放眼望去,今天的餐饮B2B平台之所以很难切入中小餐厅的核心,终极原因在于大多平台抛开光鲜的外衣,做的仍然是贸易。只是应用大数据和电商模式提升了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但中小餐厅真正需要的,不是怎么买原料,而是怎么让自己的生意变好。
餐饮B2B的终极价值,是让开餐厅更简单
在整个餐饮B2B领域,又乐应该是唯一一家在全国9大中心城市建有线下体验中心的公司。而从北京望京SOHO到上海杨浦区黄金地段,但凡又乐落子的体验中心,也都在该城市的核心商圈。
一家做B2B的企业跑到线下建体验中心 ,而且都建在核心商圈,8年前,当又乐开始跑马全国的时候,很多人看不明白。因为这个领域几乎没人把钱烧在这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又乐烧的还是自己的钱,而非投资人的。
8年后,又乐基于“产品研发+自营商城+食运物流”的整体供应链服务,已经跑成闭环。而此时,遍布全国核心城市的线下体验中心,成为了非常独特的一条护城河。
事实证明,又乐对线下体验中心的战略布局是正确的。
人与人的信任关系需要见面,尤其是在天生信赖感不强的餐饮业,互联网只是工具,不是商业的全部。要想真正地帮助天南海北的中小餐厅老板解决问题,仅仅靠电话和APP,很难靠近他们的真实困难。
中小餐厅老板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算得清,实实在在的东西。今天,由小B客户带来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了又乐整体营收的50%。又乐怎么做到的?
(又乐凭借在全国布局的线下体验中心服务小B)
在各大城市的线下体验中心,又乐每年累计举办近300场新品线下体验会。每场发布会都会聚集近百位餐厅老板,或者一些连锁的采购负责人。东西好不好,大家当场都会有直观判断。
此外,几百位又乐销售顾问每天都在与各地的中小商家密集互动。这种互动不是一个电话几句微信,而是销售顾问用服务力和产品力说话,亲身来到店里面对面地访谈、提供解决方案,再把信息录入系统,最后用脚步跑出一张覆盖数百万中小餐饮企业的“神经网络”。
在今天,餐饮供应链看似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馍馍”,但实质还是一场比拼脑力和体力的苦生意。中小餐厅究竟需要怎样的菜单?在一众餐饮B2B逐梦者中,可能没有比又乐更了解。事实证明,单纯对标Sysco的模式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而中国版的Sysco除了系统的领先,还得依靠走街串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又乐的两位创始人程刚和杨轶峰,一位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一个是澳洲悉尼大学,作为供应链界的专家型老兵,同样在这片脏活累活构建的江湖里走街串巷了8年,最后才有了业界所称的“开餐厅找又乐”的底气。
他们服务客人,又乐服务他们
在2018年北京召开的Q2总结会上,又乐的联合创始人杨轶峰,用了苦海、红海、死海、蓝海四个词来划分又乐创业8年的不同阶段。
对于在座的一众管理团队,大家都深知这一路走来的不易。因为他们选择的是和国内B2B企业不一样的打法。
首先,又乐一开始就拒绝贸易基因,因为换个地方卖米面粮油等标品,并不符合行业趋势,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不能帮助餐饮企业解决核心问题。程刚坚信:“餐饮B2B一定不是单纯的价格,最后沉淀下来的是包含服务的产品。”
这个产品,就是又乐的整体解决方案。一个好的模式只有对中国餐饮行业基本面带来真正提升,帮助一线的餐厅从业者更好地经营,才能有生命力。
(又乐与武汉仟吉达成合作,服务小B的菜单上又添美味)
今天,哪怕是一个餐饮小白,只要打开又乐商城,立即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解决方案。从街饮、咖啡馆、西式简餐、中式简餐、休闲小吃、便利店、亚洲料理到烘焙甜品,目前的即有菜单能提供超过800多个菜品解决方案,通过又乐商城电商平台,商家们手机下单就可以完善自己的出品。与之同时,又乐解决方案里还包括了设备及耗材。
也就是说,又乐商城里的很多菜单,并不需要专业的厨师来操作。一个普通的服务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做出一道美味的菜品。将餐厅从厨师手艺决定餐厅生意的束缚里解放了出来。
……
很多年前,福特问他的同行顾客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有人回答,一匹更快的马。但最终,福特造出了汽车。今天,当资本、互联网巨头们争先恐后地涌进餐饮B2B领域,人们可曾换位思考过,那些像徐先生一样平凡却又代表大多数的线下餐饮创业者,他们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