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餐饮一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新加坡报业控股新兴市场副总裁、知名华文媒体人周兆呈首次公开以“首席战略官”身份亮相发布会。
▲周兆呈(右一)亮相海底捞全球发售新闻发布会,图/新华网
据海底捞官方网站介绍,周兆呈现任海底捞首席战略官,负责协助首席执行官制定发展战略,并负责集团食品安全及公共关系。
周兆呈1999年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新加坡《联合早报》担任编辑。2003年,他开始撰写时事评论,直到离开《联合早报》为止,写了15年专栏。2011年担任联合早报网主编,2015年负责《联合早报》的新兴业务,2017年担任报业控股新兴市场副总裁。
从媒体人到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的离职转型显得格外低调。2018年4月3日17:39分,他曾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今天开始的状态”,并配了两张图,一张为一个人横空跨越,另一张则写着“跨界”两个字。
前不久,已加盟海底捞担任首席战略官三个月的周兆呈来深圳出差,南友圈有机会跟他进行了一番面对面的交谈。
▲图/周兆呈朋友圈
媒体的运作方式和餐饮行业类似
南友圈首先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海底捞?”
周兆呈笑着说,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媒体行业,其实跟餐饮行业是一样的,“以前在做媒体时,其实都像在做餐饮,为什么呢?因为每天开会时,都在讨论菜单,今天你有什么菜,就是你有什么新闻嘛。”
周兆呈认为,媒体行业的运作方式,其实和餐饮行业类似,有很多本质共同点,比如二者都是服务业,媒体服务于读者,餐饮服务于顾客;其次,二者都比较注重生产和加工过程,媒体生产加工过程,就是新闻采编过程,餐饮生产加工工程,就是烹饪菜品过程。
在来到海底捞之后,周兆呈觉得他反而是在做媒体,他感受到的海底捞,不只是从前认为的、那个纯粹的餐饮企业,他认为海底捞也有机会、有空间能够成为一个媒体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底捞分布在全球的几百家门店,都可以是一个场景和流量的入口,它既是一个消费的场景,也可以成为一个互联网流量的入口,更可以成为一个信息传播、信息分享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是 具备海底捞所有的消费空间 , 把它打造成一个新的媒介平台的潜力。 ”
▲图/周兆呈朋友圈
“有朋友觉得我跨界很大,但从行业的属性上讲,我并没有把它当成是多大的(跨界),我认为这个跨界是很有效、很有趣、很特别的一个结合。”从媒体和海底捞之间以前的共性,到现在海底捞具备的媒介空间、媒介功能的潜力,周兆呈找到了两个方面的互通。
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周兆呈认为海底捞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企业,它的企业价值观念和创始人的人格魅力,都是他所欣赏和认同的,“你必须很认同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你才愿意去和它一起战斗、打拼。”
“我一直会和朋友们分享,过去的海外中餐,都被定义为移民餐饮,一般开在唐人街等地,是华人移民之后,为了谋生开的小餐馆。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发展,海外移民人数增加,消费需求升级,出现以海底捞为代表的中国知名企业,开始走向海外,把中餐在海外的地位带向品牌餐饮阶段。”
这也是周兆呈选择加盟海底捞的一个原因,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
海底捞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开始进行国际化进程。
▲图/海底捞官网
根据沙利文报告,2017年海底捞的收入,在中国和全球的中式餐饮市场中,均排名第一,也是中国及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中式餐饮品牌。
在周兆呈眼里,海底捞是中国餐饮品牌走向海外,改变中国餐饮品牌在海外形象的代表,以他过去的工作经验、背景,他认为在海底捞海外化、国际化进程中,他能贡献一些背景知识、专业经验、国际化思维等。
商业战场和媒体行业最大的不同,周兆呈认为是责任、效率和执行。相对来说,在企业里面,承担的责任会更大,效率会更快,执行力需要更强。对他来说第一重要的,是在刚加入之时,去深入感受海底捞内部运作逻辑、企业文化本质、企业价值观念核心。
作为一个企业高管加入,他希望在熟悉、准确的对接契合业务之后,把自己专业背景、力量,不管是观点、看法还是执行,都通过具体的业务领域得到体现。基于对前面说的核心价值把握之后,给海底捞带去更为规范,更有效率,符合国际化,符合市场需求的判断。
内容为王,技术也可以为王
面对“内容为王”这四个字,周兆呈坦言,这是媒体人最喜欢讲的一句话,也是在媒体圈里最为认可的一句话。
从某种角度来说,内容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内容为王”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换一个角度,他拿轨道和火车车厢来打比喻,技术比作轨道,内容比作火车车厢,“如果你只有一个车厢,但是你没有轨道,不就成了无轨之木吗?”从这个角度看,周兆呈认为,技术为王也是成立的。
周兆呈指出,“内容为王”会使人陷入误区,认为只要把内容做好就可以了,忽视了传播渠道、传播路径跟传播方式的追求。而数据、流量、用户、技术、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时代里,凡是涉及到互联网元素的行业,都必须要去关心关注的对象,不存在说这几个因素当中谁最重要,谁不重要,都是根据各自行业的特点,做出取舍和抉择;根据自身的商业模式,决定因素的重要性。
▲周兆呈主持通商中国闭门交流会。图/周兆呈朋友圈
说到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媒体的比较,周兆呈说,互联网企业更充满狼性。
在周兆呈眼里,狼性文化是一种饥渴的文化,饥渴的文化是因为有一种动力,也有一种压力,驱动着它。
狼性文化在初创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近几年很多互联网企业也都是初创的,外部压力和自身驱动、自身追求的结合,导致狼性文化的产生。
对于传统媒体,它已经习惯过去的运转模式、运转节奏,相对来说狼性文化比较弱。所谓狼性文化,它一定是在一个企业里,从上到下,都有想法、有追求,才能做到,但这在传统企业里不太可能实现。
传统媒体人转型必备的三个特质
前凤凰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曾说,“传统媒体人跳槽到互联网公司后的基本结局是:接着跳槽。”周兆呈反问,“他这个说法有数据支撑吗?”事实上,还未有人做过具体研究。
周兆呈用两段论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将这句话提取为两个意思,一是传统媒体人跳槽到互联网公司,二是接着跳槽。
“互联网公司的特性,就是跳槽率很高,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当传统媒体人跳槽到互联网,传统媒体人就变成互联网人,不再是传统媒体人,所以跟其它互联网人是一样的,按照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方式、特点来,不用带着之前的标签。传统媒体人本身跳槽率是很低的,很少有看到从新华社跳到人民日报的,(接连跳槽)说明传统媒体人进入互联网的速度很快。”
“那传统媒体人转型的方向,您觉得怎么样是最好的?”我问。
周兆呈托着下巴,抬头看了看坐在旁敲电脑键盘的杨西贝,“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什么’,对,就是这句,改过来就是‘不要问你应该做什么,而是要问你自己能够做什么。 ’对于媒体人来讲,你自己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是怎么样的,只要你具备这些,不管在哪里,都没有问题。”
周兆呈列出传统媒体人转型必备的三个特质,这三个虽然是优质的记者应该具备的,但他认为,这三个放在任何一个工作情境里,逻辑都是一致的、符合的。
一是具备找到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他发问:为什么同样一场发布会,有些记者可以连环站起来问问题,而有些却哑口无言;二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思考逻辑和判断能力 。在看到问题之后,要自己思考和判断中间演变的过程、产生的影响,判断它究竟是不是一个问题;三是要有一个能够综合呈现理性思考,用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商业战场,周兆呈一直在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他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追求,体验不一样的环境,探求各种可能。
每一个探求过程,都给他带来不同的体验和乐趣,当然也有不同的压力,所以每一个新过程所带来的,必然是一个复杂的体验,这个复杂过程,恰恰可能就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