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前对着美食先拍照发圈,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很多梦想当“网红餐厅”的老板纷纷抓住这一商机,在菜单中加入了“虚拟美食”功能,好让顾客将这些美美的照片晒到社交媒体上。
为了刺激销量,还有一些连锁快餐店采用了AR技术,以吸引年轻一代的顾客。这大概算是日本人发明的“サンプル”(即英语“Sample”的日文发音,也就是我们在日式拉面店的橱窗里常见的用塑料制成的美食样品)的21世纪版了。
食客们只要用手机对准菜单或者餐具垫,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冒着滋滋热气的汉堡和披萨的照片,鲜美的奶酪令人食指大动,然后他们就可以将照片分享到Snap或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了。谷歌的Google Lens或者苹果的ARkit的用户甚至可以通过AR功能,在桌面上显示出虚拟的3D美食。
为了更好地通过社交媒体吸引潜在消费者,很多餐饮也在测试VR功能。80、90后的“千禧一代”既是最大的社交媒体用户群,也是最喜欢花钱到餐厅吃饭的一群人,自然也就成了餐饮业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美国网友每天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的美食照片多达350万张。而吸引食客晒美食照片,既能为餐厅网站吸引流量,老板们也免去了在传统媒体上打广告的开销。Snap的用户足有3亿,Instagram的用户更是多达8亿,这些美食照片的潜在营销价值无疑是巨大的。
美食相关话题是Instagram上的第三大热门话题,“Food”一词更是Instagram上最火的话题标签。2016年餐饮用品网站sousvidetools.com的一项调查显示,“披萨”是Instagram最热门的词条,被分享了1970万次,其次是“寿司”(1340万次)和“鸡肉”(1190万次)。十大热词中还有“沙拉”(第四名)、“意面”(第五名)、“鸡蛋”(第八名)、“牛排”(第九名)等。
餐饮业对社交媒体的重视,也是消费者饮食习惯改变的体现。据美国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估算,目前,美国的网购订餐(含移动应用、手机短信、在线订餐等方式)规模约合19亿美元。未来五年,美国餐饮业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将来自网购订单和外卖,订单量将比现在翻一番。
除了市值2000多亿美元的快餐行业,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在向这一领域进军。在上周的年度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人工智能助手又展示了一个惊人功能——它已经可以自行给餐厅前台打电话替主人订餐了。不过让人工智能机器人给真人打电话这事儿毕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很多人表示无法接受。对此谷歌表示,此功能正式推出后,该聊天机器人在打电话给餐厅时将自报家门,特别说明自己是主人的机器人。
与此同时,很多餐厅也在试图将AR与AI技术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食客的就餐体验。
比如美国有一家名叫“小熊汉堡”(Bearburger)的快餐店,在全美拥有44家连锁餐厅,它打造了一只“说话熊”,用户在手机上下载Bareburger Rewards应用后,只需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与“说话熊”互动,就可获得积分和免费食品。这只“说话熊”会告诉你今天有什么特价产品,食材的来源是哪里,以及公司最近采用了什么新的环保政策。
小熊汉堡公司则可以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数据,分析它获得了多少次免费宣传,以及这项技术对产品总体销量的影响。小熊汉堡的营销总监纳比尔·阿拉曼表示,这项技术的确提高了部分门店的销量。
随着越来越多的餐厅推出AI菜单,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查询到餐厅的折扣价格、优惠时段,以及有哪些“秘制美食”。同时这些技术也令食客心情愉悦,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顾客的满意度早已不仅仅取决于食物本身了。
拉面道(wagamama)是由一名香港企业家在英国创办的日式拉面店,目前已经开张了140余家门店。它也是第一批采用了AR应用的餐厅之一,顾客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可以在餐具垫上玩玩AR小游戏,看看歌手们在音乐节上的表演,或者投票评选自己喜欢的美食。另外,据说现在有41%的孩子会在餐厅里玩平板电脑,那么离“虚拟蜡笔”功能走进餐厅还会远吗?
社交媒体将把每一顿饭都变成移动的盛宴。对于大多数食客来说,比起一家米其林星级餐厅,他们更喜欢去的是“网红餐厅”。认识到这一趋势的餐饮企业正在迅速发力,拓展自己的“科技菜单”,希望AI和AR技术能成为令他们变身“网红”的新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