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少对成功者的敬畏,难免出现用口号博人眼球的二货。
但是有一种挑战者需要你正视他,那就是有惊人的口号,又有独特打法的。比如瑞幸咖啡。
瑞幸挑战星巴克,很多人又是嘲笑,又是鄙视。
他们认为星巴克强大到无敌,嘲笑瑞幸自不量力,更鄙视烧钱的方法成不了大事。
如他们所说,星巴克独特的是场景,而瑞幸咖啡缺少这个。
对此,我并不认同。
特别是上个周末,朋友点了瑞幸咖啡的外卖送到家,更让我觉得,瑞幸咖啡需要被肯定。
尽管这是一场不对等的竞争,却很有意思。
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我希望双方打得越精彩越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梳理出六点:
第一点:有了瑞幸的挑战,星巴克才更重视消费者。
任何行业,如果一个企业独大,消费者就会沦为韭菜 ,被收割。
从携程到滴滴,所有的案例一再示范给我们这个事实。没有竞争者,他们就不会在意消费者。
一旦有了竞争者,他们就会讨好消费者,亲,给个好评吧!亲,扫码有优惠啊!
试想一下,经过瑞幸咖啡的挑战,或许星巴克今年夏天会把空调的温度调高几度,不至于让消费者在里面冻得 瑟瑟发抖 。
再比如,5月10日,坊间传闻,星巴克全球高管在暗访了北京和上海的瑞幸咖啡门店后,将与美团点评达成战略合作,在中国推出外卖服务。
换句话说,瑞幸用自己的钱,为我们中国消费者赢得了权益,我们为什么不鼓掌呢?
第二点:就冲瑞幸把星巴克的神话破灭,我们应当报以掌声。
之前,我们感叹“50万年薪”都挖不动星巴克的店长。但是,瑞幸做到了。
5月8日,某媒体报道称:从2017年年底,瑞幸开始向“友商”星巴克挖角。目前挖走星巴克北京市场约1/7的员工,部分高端手冲咖啡门店甚至挖走1/4员工。而相同岗位,瑞幸咖啡用高于星巴克三倍的工资挖人。
近日,星巴克相关负责人独家向餐饮老板内参记者透露,早先瑞幸咖啡称自己挖走星巴克北京市场1/7的员工,这个数据严重失实。
不过,在竞争中被挖人,也是正常的事情。
第三点:对于新事物,我们应该报以欣赏的眼光。
在这里,引用一下连咖啡CEO张晓高的说法。他说,以往咖啡的消费场景是以产品为中心,人找场景。而如今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以人为核心,让产品找到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连接,让产品无限靠近用户,进而获取用户。
以此类似,当初打车难,出现了滴滴和快的。现在,咖啡业也应该出现新物种了。
更何况,当前整个社会的共识,就是“所有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第四点:硬碰硬之后,彼此都会对自己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不管你喜不喜欢瑞幸咖啡,不管是你认为资本催动的瑞幸值不值的肯定,最终市场会给他们一个客观的评估。从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硬碰硬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这样,嚣张的会沉静下来,傲慢的会热情起来。
除此之外,还完成了对消费者的再教育,以及对市场进行洗牌的可能性。
第五点:瑞幸咖啡给我们示范了创新的新路径。
在写这个文章时,我也看到了很多人的观点,基本上都是说瑞幸咖啡自不理力的。
对此,我觉得很是诧异。一方面,我们鼓吹要创新,号称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当创新者出现之后,我们又来嘲讽,甚至预测人家“活不长久”。
在一些评论里,有人拿出了数据来佐证瑞幸自不量力。
比如,根据中金公司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星巴克在中国拥有3124家门店,占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份额的51%,即便是在中国内地耕耘多年的太平洋咖啡和Costa咖啡,也仍然无法与星巴克分庭抗礼。
同样的数据,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还是中金的数据, 换个角度来看 ,恰恰说明了,如果我们用星巴克的方式来和星巴克竞争,是不可能成功的。
就像太平洋咖啡这样的,背靠央企华润,尚且不能,更不要说没有巨大财力支持的新秀了。
既然老路走不通,瑞幸这种打法,如果方向基本正确,狂妄一些又何妨?
更何况,从滴滴和快的的打法来说,这种能激发起全民参与的“运动式营销”,只要产品好,解决消费者痛点,就是在打打闹闹中完成市场的开发。
至于当下一些不足,有些是应当解决的,但是还有一些,就是要在发展中才能解决的。
比如,人力资源,媒体资源,供应链等等,都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再比如,就像现在,我们都在谈论瑞幸咖啡,而几个月前,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品牌。
所以,不管瑞幸咖啡未来如何,他的创新打法,都给我们示范了创新的新路径,就是跟巨人过招时,一定要换赛道。
第六点:就是一句话:让战斗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如果非要补充一句,我觉得,瑞幸咖啡和连咖啡应该形成“战略默契”,不约而同地挖星巴克的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