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拍出一张有食欲的产品图?
如果我们排除一些非产品的“场景因素”(情感因素、打折因素)对消费者欲望的诱导外,食物本身是否能简单直观地勾起消费者食欲?
本文主要便对一些能直观勾起消费者“食欲”的通用视觉元素进行总结归纳;其本质是因为这些视觉元素在日常饮食中普遍存在,起到了提升味觉的作用,消费者在长期的饮食经验中渐渐将这些元素作为判断食物好坏的标准。
所谓的“直观勾起消费者食欲”,其实就是让食物的视觉效果符合消费者惯性经验判断。
当然,不同地域、国家由于饮食经验的不同会有所偏差。
食物温度
这是在产品图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只要是食物都具备最佳食用温度,而许多餐饮产品经常会“温度错位”,特别是把热食拍成了冷食。
1
沸腾 — 烫
烧烤涮烫类食物较为适用,表面的油脂气泡、环绕的烟雾效果。
食物拍摄中可用鼓泡机、干冰代替。
但需要注意烟雾细节,不同的食物、液体烹饪烟雾形状也完全不同,炭火烟、油烟、水蒸气烟都是有细节差别的。
2
温润 — 温
温润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视觉温度,很容易被表现得不准确,要么过凉,要么过热。
一般适用于舒缓的汤汁类食物,表面有细微的烟雾与气泡,呈现粘稠质感。
汤中一般有因温度溶化的油珠,因为油珠在过高沸腾的温度中会被挤压到容器边缘,只有在较为静止的水面中才会平均分布。
拍摄中注意控制气泡数量、烟雾温度以及油珠细节。
3
凉爽 — 凉
适用于一些甜品、蔬菜、刺身,体现凉爽“新鲜”。典型的技巧就是水珠加烟雾,拍摄时用喷壶喷洒即可。水珠大小数量要控制好。
表面点
1
浇汁
在食物表面淋上酱汁增强食欲感,和糖心鸡蛋有类似原理。
最好食物本身表面粗糙,才能与酱汁形成鲜明对比。
用彩色、偏红黄的汁水最佳。
绿色、蓝色则需要慎重考虑;甜品中可用。
酱汁本身为粘稠状、带颗粒物最佳。
2
刷油
在食物表面刷上油脂,达到更强的反光效果,通过暗示油脂来达到强化食欲的目的。
就算是鱼肉、生牛肉等物品也可以通过这个技法来强化光泽增强食欲。
3
颗粒点缀
常见的有点缀芝麻、花生,这样的食物不吃都知道会有一股浓郁的芝麻香。
川渝地区流行点缀红绿辣椒段,也有点缀蒜末的,日本地区会点缀一些炸过的酥皮、鱿鱼丝等。 最好为颗粒状的红、黄色点缀物,可增强食欲。
在一些过于油腻的食物中,可用绿色蔬菜、葱花代替。
4
线条点缀
用绿色葱丝、豆芽等条状物对食物表面进行点缀、日式料理中也用酱汁挤成线条状。
适用于本身色彩、形态较单一的食物。可以让画面效果看着更“丰盛、有料”,从而强化食欲感。
食物色泽
红色对于食物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颜色。
这或许来源于水果成熟的颜色,又或许来源于红色肉类;人将这种饮食经验与其他食物联系在了一起。
在德国的Food Design纪录片中,调查显示大多数消费者会拿起红色甘贝熊糖果来吃,也因此制造商根据消费者偏好,在包装中放入的红色软糖数量两倍于其他颜色软糖。
1
红白纹理
最通用的食物色泽,红色。肉类的红白相间色彩、以雪花牛肉为代表。
模仿或呈现这种红白纹理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强化食欲,也算是一种红色的表面点缀。
2
乳白,乳黄
粥、牛乳类所独有的视觉感受,伴随有颗粒感、黏稠度等。摄影中可用白乳胶代替。可配合线条、红黄颗粒点缀来增强食欲。
3
焦黄、焦虹
烧烤、烘培制品常见,如面包、芝士、烤乳猪。
长期饮食经验判断,略带焦黄色的食物口感更脆、更入味。
在很多食物摄影中,有刻意将食物上出焦黄色泽的情况。
食物切割
1
切段
如果食物中心包含特殊馅儿料,切段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有时候也用于表现半生半熟的理想进食效果。
2
掰
用手掰开,碎裂的方式体现食物表皮的酥脆和内部的馅儿料。比切段更具暗示与指令性。有的产品图可故意用手撕碎来拍摄。
3
切片
寿司、刺身比较常见的处理方法。排列整齐为了营造一种视觉上的秩序。
如果要考虑食欲,则需要通过背面、侧面打光,并表现“厚薄”感。厚切可以体现分量,夯实感;薄切更适合涮烫类食物,涮烫时间更短、更入味。
食物背景
1
木质
最广谱性的背景处理,百搭、亲和力强,不知道用什么时的首选。包括木底板、竹编、箩筐等等。偶尔会加入辣椒、花椒、八角等香辛料。
2
火焰
非广告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单色、纯黑色背景,显得没有亲和力。背景火焰是一种最直观引导食欲的方法,大多为 ps 处理。
3
麦穗
面点、土豆、米饭等主食类的百搭背景,干爽、颗粒的感觉配合金黄的色泽很容易烘托整体氛围。中国人本身也较为熟悉麦穗的形象,很容易联想起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