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海产品  保健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食天地 » 餐饮管理 » 正文

这家自行车主题的咖啡馆,叫“永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1  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给你一个关键词:“自行车”,你能想到什么?

是共享代表“OFO”和“摩拜”?

还是越野代表捷安特?

很可能,在你关于这个关键词的所有联想里,

并没有永久。

这是一个关于“永久牌自行车”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可能有你的回忆,

也有你不知道的关于它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学骑车是少年礼

小学一年级,我学骑自行车。

那还是个大夏天,日头像锅底下燃烧的干柴,噼里啪啦往外蹦火星子。

我骑的车子是我妈结婚时的嫁妆,永久牌的。

▲ 95年的我和我家的那辆“永久”

车子停放在院里,活似高傲的小鹿儿。

骑上它,跑得飞快,下坡时我还不大爱用闸,28的大轮子卯足了劲像黄鼠狼一样飞蹿。

我小心翼翼地玩弄不需第三个点来支撑的平衡,靠我稚嫩屁股上的肌肉来体验地势的起伏,公路两旁成排的树飞快地向后撤退,铃铛撒了欢地一路响,感觉自己比大圣还要快活。

对我来说,永久是我的童年。

有人说,当年的自行车后座上,是如山父爱

6岁那年,我正式开始我的小学生涯。

每天,父亲都会骑着家里的永久接送我上学放学。

风雨无阻。

父亲卖力地蹬着车,我坐在后座搂着父亲的腰,

那一段20分钟的不长不短的路程上,

父亲如山的背影,

成了我最温暖和甜蜜的记忆。

因为自行车而改变的生活方式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中国人梦想中的交通工具,

到六七十年代,成为中国人的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工业品,

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一齐被列为“三大件”,是一个家庭是否富足的象征。

同时也变成了当时一度成为流行的结婚方式——

不管是小伙子娶媳妇,还是姑娘出嫁,

这三大件都是一份倍儿有面子的聘礼或嫁妆,有太多的姑娘是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被新郎幸福地载到了婚姻生活中。

▲ 80年代初,骑着自行车迎新娘的新郎

一部经典的香港电影《甜蜜蜜》中,黎明和张曼玉的爱情就是这样,在一辆自行车上滋长。

▲ 《甜蜜蜜》剧照

到了八十年代,“三转一响”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包括永久在内的五大品牌的自行车成为了幸福生活的表征。

虽然购买一辆自行车要排上很久的队,但仅1986年一年,永久自行车的销量就达到了300万辆。

自行车曾引领了几代中国人的消费时尚,

那时候的 “自行车不仅是代步工具,车筐里是知识,后座上是爱情。”

永久牌的前世今生

1940年秋,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在上海东北角的唐山路开业了。

这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

当时生产的自行车规格均为26寸,全是黑色油漆,牌号“铁锚牌”,年产3000辆左右。

▲ 1940年 永久前身——昌和制作所

1949年全国解放,昌和设计了一个新的商标。

商标画的是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的顶端,因此暂定名为“熊球”牌,

最后决定采用“熊球”的上海话谐音“永久”作为产品名称。

▲各时期的“永久”商标

1957年家喻户晓的“永久牌”标识被设计出来,并沿用至今。

同年,永久诞生了我国第一辆26吋31型轻便车,

1962年,永久102型机动脚踏两用车试制成功,开创了半机动两轮车的时代。

如果说到永久自行车的经典产品,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永久锰钢PA-13型,

▲永久锰钢PA-13型

这个车型是一代人的记忆,是国产车中的精品,

第一批13型据说只有200辆,

因为数量少质量高,

所以,头一两批的13型收藏价值非常高。

市场价曾被炒到十几万一辆。

第一批永久13型产于1964年。

最早的锰钢13型完全以凤头标准制造,用料十足、工艺精湛,在一些指标上甚至超过了汉堡等外国车。

当年一辆锰钢13要220块钱,算得上自行车里最贵的了。

能骑上一辆锰钢13型的都不是一般的主儿。

七十年代以后的13型,虽然还挂着锰钢车的名字,但是工艺、钢材都已经变味儿了。

在当时,自行车还是昂贵的玩意,是要凭票购买的大件奢侈品,

▲ 1975年的永久自行车购买券

一般的上海人不是无力购置,就是有钱也无处购买。

当年在上海自行车厂(永久)厂长的案头,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厚厚一摞信件,

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要车”。

85年前后,当时零售价350元左右的一辆永久,需要一个月薪50元的县城工人不吃不喝存够7个月。

换算成现在的比例,大约35000元。

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

那时候生产的自行车绝大多数外观是清一色的黑,没有现在五彩缤纷的颜色,更谈不上五花八门的样式,可选性几乎为零。

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永久骄傲地占据了“全国畅销品牌”称号

近30年,

一度成为代表着“咱家有钱”的社交货币。

“你家自行车什么牌子的?”

“永久啊!”

然而,岁月沧桑,

历史的车轮走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快。

90年代后,自行车不再像之前般夺目,在生活中变得愈发不起眼。

永久,也不例外。

有次将家里的永久遗忘在楼下,过了两天我才想起它来。

我下楼去寻它,在没有路灯的砂石尖凸的路面上,它仍在那儿,那些急急离去的车挤歪了它,看上去显得落落寡欢又不知所措。

经了两夜秋风,它的把手越发寒凉。

毕竟中国人是务实的,当更高效、承载了更多意义的摩托车汽车开始普及,我们很快便将这个曾经引以为傲的永久抛诸脑后。

自此,自行车不再是具有额外表象价值的交通工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曾经坐在后座上用脚去够地面,每次拐弯儿的时候还都故意斜一下身子伸直了腿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再也找不到那辆由黑转乌烈士暮年的“老二八”了。

虽然自行车仍然是承载国人集体回忆的最佳载体,但它更多时候还是站在了运动、休闲的定位上。

永久没有放弃,它开始改变自己的色彩和款式,希望留住年青一代远去的脚步。然而时代的变化之快,色彩斑斓也挽救不了永久下坡路的轨迹。作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永久在上世纪80年代年产突破600万辆,

达到辉煌的顶峰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在市场竞争中一路跌到谷底。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的后期之后,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而仍然以传统自行车为主要产品的永久却遭遇重重阻碍,

产品单一、体制不活、人员负担重,

从1998年开始永久进入亏损状态,到2000年跌入谷底,连续三年的亏损让永久面临退市和宣告破产的威胁。

后来经过重组,研发了中国第一代电动自行车、原本这是一次成功转型的机会,如果能集中力量,迅速进军电动车行业或许能改变它的持续亏损。

然而由于它的尾大不掉等原因错失了赛道,走了柯达的老路。

虽然之后它一度开发电动轮椅车等业务,但78岁高龄的永久还是遭遇了增长瓶颈。

2010年,永久研发了全新子品牌“永久C”,至今还在售,但被吐槽为:“文艺青年的装X道具。”

说起来,永久应该要感谢共享单车的出现,每年为它增加了至少200万辆自行车的订单。

拥有曾经国内最先进的自行车与电动车的研发技术,拥有最长的生产线,这个国货明星的光辉早已不复当年,在无数90后乃至00的眼里:

“永久是做什么的?”

翻一下百度来的图片:

”这么low啊?!”

其实,永久并不low,只是它,真的老了。

看起来,除了维持现状,永久能做的,并不多了。

自行车没有归宿,

因为它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2014年,“永久Cafe”在上海浦东的兰花路上开业。

这是国内第一家以自行车为主题的咖啡馆。

这家“永久Cafe”不仅是“永久”的第一家咖啡馆,

也是这个自行车老品牌的全国第一家直营店。

150平米大的空间内,不论是记忆中的复古款自行车,还是永久近年的一些新产品,

如以竹木为材质的“竹马”自行车、二轮自行车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在这里,座位是自行车的车座,车铃是餐桌上的点单铃;

在这里,有自行车轮胎做成的吊灯,

在这里,是车把手做成的墙饰,

就连咖啡杯,也被定制成了上个世纪国营工厂师傅们常用的搪瓷缸模样。

如果你点上一杯“永久咖啡”,还能在上面看到用可可粉做出的“永久”二字拉花。

▲ 带有永久LOGO的拉花

“永久Cafe”的目的是: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

同时,在这里还有,平时见不到的自行车周边,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可以一边骑车一边喝咖啡

这个已经78岁的老字号开始“变年轻”了,

它将骑行+咖啡馆,这种别具一格的元素相结合,

吸引了无数热爱骑行的年轻人,

给永久注入了年轻的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

店内放着几辆限量版复古自行车,

一辆是最经典的“永久载重车51型”,

大概有半个世纪了。

2017年,北外滩新开第二家分店。

永久看起来似乎要把“怀旧”与“轻客社区”坚持到底。

凡是骑车来店消费的客人,无论是买咖啡、蛋糕还是自行车,都能享受对折。

于是,通过这样一个复合型社交空间,永久结合了自行车工业设计和现代的生活方式,重新营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和体验。

它老了?也未必!

经典品牌自带“怀旧”的光环,然而贩卖“情怀”却并不是万能的。

和许多的国产老字号一样,“永久”面临的市场也在发生着极大的转变。

要走向年轻化个性化,创建一个能够一边修车、一边喝咖啡的社交空间,只是其中的一小步。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后,现代交通工具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是越来越低的出行效率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快的城市生活节奏,两点一线的生活半径和不断加速的城市改造也让外来人融不进来,更让原住民忘记了城市本来的样子。

早高峰的东三环堵得如同揣兜里三天的耳机线;

连地铁秩序维护员都拯救不了的10号线也早已让人万念俱灰;

想与许久未见的老友聚上一餐更是让人望“晚高峰”而怯步。

愈来愈臃肿的城市急需缓解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生活半径越来越窄、出行效率越来越低的现代人也急寻一种新的绿色出行模式。

于是,自行车这个昔日的主流交通工具再一次整装出发,渴望着再一次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这其中,永久的身影一定会再度出现。


 
 
[ 美食天地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美食天地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