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盒马鲜生到超级物种,再到7Fresh、苏鲜生等,餐饮似乎成为了新零售的标配。随着阿里95亿收购饿了么,餐饮在新零售领域中的地位再次被凸显。
与此同时,这个古老行业的传统玩家们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式。从前端的无人餐厅到后端的供应链整合,如今的餐饮业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方势力都在尝试着新的模式,试图抓住新零售的机遇。
诞生于1987年的小南国是上海餐饮界的代表之一。30年来,小南国从4张桌子起家到今天拥有121家门店(截止到17年底)的上市公司,他们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脱颖而出的?3月30日,笔者有幸拜访了小南国位于上海宝地广场的门店,听取了国际天食产品研发总监朱晓琴女士的分享。
成本高涨阻碍企业成长
在朱晓琴看来,过高的租金和人工成本是制约企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厨房人员难以招募限制了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此言非虚,据笔者了解到,房租、人工、原材料等成本的持续上升挤压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餐饮业的净利润率从2003年左右的18%-22%,下降到当前的8%。行业整体的员工录用与离职人数的比例接近3:2,即使是餐饮五百强门店的员工录用与离职人数的比例也高达13:10。
面对困境,小南国转变了思路。他们陆续关闭了自己的工厂,转而寻找外部供应商合作。传统上,很多菜都是在中央厨房完成许多加工后(如宰杀、清理)再送到餐厅的,而小南国将这一步骤发挥到了极致。他们进过来的菜很多都已经是成品,餐厅只需要做最后的复原工作(加热、装盘等),甚至连米饭都是现成的速冻米饭进店后加热就上桌。
小南国会根据供应商的产能、资质等条件选择供应商。同时,双方需要互相信任、互相包容,愿意共同成长。据朱晓琴介绍,公司目前共有4-5家供应商,他们70%的产能都提供给小南国。
标准化产品瘦身供应链
可以说,小南国目前只负责品牌经营和产品研发,具体的生产全部交由供应商完成。供应商将成品送至小南国的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发货至各个门店。这种OEM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标准化产品,进而为供应链瘦身。
小南国宝地广场店的月销售额大约400-500万。一个同等规模的传统餐厅,其后厨面积大概占整个营业面积的30%,厨房员工一般在55人左右。而小南国通过大量使用OEM产品,餐厅省去了加工环节,厨房的面积下降了18%,人员缩减50%。小南国目前的标注化产品比例已经达到了95%,这在中餐业中处于非常领先的位置。
从财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变化。小南国对供应链的改造始于2015年,在2016年基本完成。而其总员工人数(包含了门店员工和职能部门员工)也恰恰从2015年开始下降,从2015年的5302人下降到去年的2957人。
来源:DonG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2016、2017年的员工人数降幅相当大,分别为25.8%和24.8%。2016年除了供应链改造以外,还受到了门店关闭的影响,那年餐厅数量从139家下降到127家。2017年门店净关闭仅6家,但总员工人数却减少了近1000人,从3933人下降到2957人,这显然是收到供应链改造的影响。此外,单位餐厅员工人数的降幅也很明显,从2012年的72人下降到2017年的24人,降幅67%。
员工人数的减少也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下降。据国际天食财报,劳动力成本指的是与餐厅、中央厨房及中央仓库有关的人力成本。但在2017年,随着供应链改造的完成,小南国其实已经没有中央厨房了。
来源:DonG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从上图可以看到,小南国的劳动力成本在2013年和2015年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2013年,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可比餐厅销售额下滑,当年营收增长仅仅为4%,导致劳动力成本的营收占比提升了4个百分比,达到了23.8%。而在2015年,由于并购了百佳香港,那年劳动力成本绝对值虽然上涨较快,增幅达到26.8%,但营收占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仅仅从24.2%上升到25.1%。
2015年以后,随着餐厅数量的减少,以及供应链改造所带来的人效提升,劳动力成本的绝对值和营收占比均开始下滑。成本额由2015年的5.1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4.5亿元,营收占比从25.1%下滑到23.4%。
OEM模式潜在问题
对于餐厅来说,如果店内的菜品今天一个价,明天另一个价;或者今天一个口味,明天变成另一个口味;再或者今天有货,明天断货,这显然不可能维持食客粘性。所以,餐饮的竞争本质是供应链能力的竞争,即以稳定的价格和质量(口感)持续不断地提供产品的能力。
就餐饮连锁品牌而言,如何在多地多店的情况下维持口味的一致性是一个难点。标准化的烹饪技术和制作流程是主要的解决方案。由于“厨艺”难以标准化,所以想要做大的餐饮业往往需要“去厨师化”,类似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企业。
从这个角度看,小南国通过OEM模式,将材料选择、加工、烹饪等多个环节外包给供应商提升了标准化的程度。以春卷为例,小南国对每个春卷的长度和重量都有严格要求,尽力将菜品标准化。标准化的产品提升了原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库存,减少资金被占用。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一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
1.资金压力大,难以快速扩张
因为虽然通过标准化产品和流程,削减了后厨人员,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去厨师化”,但小南国似乎还没有实现可以快速复制的状态。
以餐厅数量来看,过去3年,小南国门店数量一直处于负增长,从2015年的139家下降到2017年的121家。从业绩报告来看,今年似乎也没有大规模开店的计划。仅仅谈到了要开设至少12家“南小馆”(国际天食旗下另一品牌餐厅);改造“上海小南国”品牌餐厅经营模式等。
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其对上游的标准较高,为此不得不加大对供应商的支持力度,但规模一旦扩大,恐怕难以为继。
可以从现金周期这一指标来观察。现金周期(或现金循环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反应的是企业从付款到收款所需要的时间,即现金使用效率。
来源:DonG整理公司历年财报
2015年以前,小南国的存货周转在34-45天;2015年以后,这一周期下降到一个月以内。另一方面,应付账款周期从2015年的64天下滑到2017年的41天。
朱晓琴谈到如何选择供应商时说:“合作对象首先要有包容心,想要和我们共同成长,想成就双方。因为我们在产品更新迭代的时候,调整频率非常的高,所有的产品一旦上线的话,它都是有个惯性,工厂愿意去承担,愿意陪着我们去共同成长”。
从这里看来,小南国很可能是通过缩短付款周期换取供应商的支持。而这么做换来的后果就是现金周期的延长。小南国的现金周期从2012年的-36天上升至2017年的-11天,虽然仍是负数(即可以在支付上游前,先收到下游的钱),但未来如果继续提高,扭负为正的话,那么恐怕就不得不使用自有资金了。
来源:国际天食2017年业绩公告
另一方面,截至到2017年底,小南国的流动比率为1.3,(2016年甚至为0.9,流动比率低于1表面企业或面临短期债务无力偿还的压力),现金3.05亿,占总资产比例18%,流动负债5.5亿,其中计息银行贷款3.5亿,高于现金储备。一系列数据都表面,小南国的自有资金并不充足,如果要扩张的话,可能需要借助外部资金。
截至到2017年底,国际天食的资产负债率为44.5%,计息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5%。另一方面,截至到2017年6月30日,实际控制人王慧敏持股比例达到42.72%(通过Value Boost Limited持有35.19%,自己直接持有7.53%)。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实际控制人的控股比例较高,未来股权融资将会是国际天食可能的融资手段。
来源:同花顺
2.多品牌战略或与OEM供应链难以协调
2013年,伴随着中央反腐工作的推进,中国餐饮行业的增速9%,创下22年来新低,中高端餐饮在部分城市更是出现断崖式下滑。在此背景下,小南国开启了自己的多品牌战略,试图切入不同的细分市场以分散风险。
截至到2017年12月,除了上海小南国(主品牌)、慧公馆(高端中餐)、南小馆(中端中餐)这3个自有品牌外,他们还拥有包括俺的(日式西餐)、Wolfgang Puck(美式西餐)、The BOATHOUSE(美式主题餐厅)、百佳香港旗下咖啡店等多个品牌。
复杂度是供应链的大敌。一个品牌、一件产品、一种原材料、一个客户、一个供应商的供应链是最简单也是最高效的。反过来,对市场划分越细腻,品牌越多,导入的供应商自然就更多,要想让每一个供应商都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既定任务,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正是小南国所面临的挑战。
当品牌数量增加时,如果每一个品牌都有独立的供应链,这就分散了采购量,降低了面对供应商的话语权。同时,内部部门越多,沟通成本越高,降低公司灵活性,也影响了公司在库存、资金、人力方面的利用率。
笔者了解到,小南国在过去几年,围绕供应链展开了一系列布局。
2014年12月,小南国携手中国酒店协会、中国烹饪协会、浙江向阳渔港集团及新加坡第一家集团,共同发起投资创建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B2B采购电商平台—众美联,试图解决餐饮行业长期以来的信息不畅、食品安全及规模化采购受阻等难题。
2016年6月,他们以5.49亿元收购窝窝9.82%股份,窝窝主做B2B餐饮服务,包括联合采购、物流配送、供应链融资及供应链整体管理。小南国希望以此开发有食材品牌,并且借助窝窝的渠道、供应商和客户资源,拓展B2C、B2B及门店、商场、超市等销售能力。
这些举措的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观察。但是OEM模式的采用就是为了实现产品标准化,而标准化的目的恰恰是为了降低供应链的复杂度。因此,前端多品牌战略和后端的OEM供应链模式貌似难以协调,标准化的产品显然无法应对多个品牌的需求,但如果增加供应链数量(比如每个品牌都有独立的供应链),那么又会令供应链复杂度上升,如何在两者间平衡,是小南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3.独家口味或难以保障
如果独家口味可以被竞争对手轻易抄袭,那么面对蜂拥而至竞争对手时,企业恐怕难有胜算。小南国将生产环节外包给了供应商,这导致他们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来自于其他餐饮企业,还包括了自己的上游。由于合作伙伴可以做出口味完全一样的菜,如何降低他们向下游拓展的意图,让他们甘愿一直担当幕后英雄,成为了小南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简单来说,小南国这种OEM模式削减了厨房面积,优化了人员结构。但也提升了对供应商的依赖,不得不加大对上游的支持力度,以换取对方合作,最终恶化了现金周期循环。在现金储备并不宽松的情况下,这中模式限制了他们大规模扩张。同时,身后的合作伙伴掌握了他们餐品制作的秘方,如何让友谊的小船持续前进,是另一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任何模式都有优缺点,有能力在两者间掌握平衡的企业往往会最终胜出。小南国在过去两年大刀阔斧地改造了自己的供应链,这种勇气值得所以人的肯定。此外,笔者了解到,小南国转型的下一阶段可能会是门店改造,他们和口碑合作的第一家智慧门店预计会在5、6月开业。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