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也舍不得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
卢梭
任何商业活动都是竞争和共赢的平衡。餐饮业也不例外。当越来越多的经营者抱团投身到餐饮行业之中,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伙机制,成为餐饮人不得不细细思考的问题........
一、西少爷
西少爷的几位创始人(孟兵、宋鑫、罗高景)在创立之初的股权分别为40%、 30%、 30%。当后期袁泽陆加入后,形成了“西少爷”四个创始人的状态。而西少爷的众筹就是创始人向周围的朋友筹钱,给予股权。由于开始没有公司账户,哪个创始人所筹到的钱就存在哪个创始人的个人账户中。
这种自股权众筹渠道融资的好处是省事 。创业者只需要刷信誉,人格就是担保。 早期投资人和亲友一般不会深究,但这种看似强壮但无形的羁绊为日后的争端埋下伏笔:
1、合伙人相互不了解
因为彼此都有创业的想法,而且也是校友,并且都是在同龄人中比较优秀 ,所以就聚集在一起。
2、愿景不同
孟兵在见完投资人后提出:一是他要三倍投票权;二是组建VIE。组建VIE需要50万美金,但是宋鑫觉得早期做这件事很浪费,依然拒绝。
3、性格不合拍
宋鑫和孟兵的性格都很强势 ,在共同创业之前,都是互联网领域的佼佼者 ,所以谁都不愿退让。
4、没有凭证
股权分配的明细和众筹的明细都没有书面凭证 ,只是建立在感情基础 之上。就如孟兵所说,在当时,想要自己的股份占到40%时,都是很羞赧和他们商量这件事,怕伤害彼此的感情。这种种遗留问题都成为西少爷最初合伙人解体的隐患。
二、真功夫
真功夫的前身是潘宇海在东莞开的一家甜品店,而后蔡达标夫妇加入,把甜品店改为快餐店,其股份分别是潘宇海占50%,蔡达标夫妇各占25%,潘宇海占主导地位。在1997年,真功夫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但随着两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真功夫陷入了合伙人“内战” 之中,不仅阻碍了品牌的进一步发展,还错过了最佳上市时期 :
1、2006年9月,蔡达标、潘敏峰夫妇离婚,按照法院判决,潘敏峰的25%股权归蔡达标所有。于是出现了蔡达标、潘宇海对真功夫股权各占50%的局面。
2、2007年10月,今日资本和联动投资两家PE投资的进入,使得蔡达标开始着手“去家族化”改革 ,导致潘宇海被逐步边缘化 ,两大股东之间矛盾激化,在其后陷入长期的争权中,最后这场浩浩荡荡的争权事件以蔡达标的入狱落下了帷幕。
在笔者看来,真功夫在成立之初,就应该要建立完善的股权制度,并且留有相对应的文字凭证。
其二:无论何时企业都要有一个核心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其三:当股权出现双方均衡局面时,出现竞争大于合作关系时,一切以公司的利益为出发,重新谈判。
三、海底捞
与西少爷、真功夫不同,海底捞团队对合伙人权益分配上可谓是典型的正面教材。
由四个年轻人在四川简阳成立的海底捞,在创建之初只有4张桌子。张勇没出一分钱,以技术入股。其他3个人凑了8000元钱,4个人各占25%的股份。后来,这四个年青人结成了两对夫妻,两家人各占50%股份。
随着企业的发展,张勇让其他三位先后离开了企业,只做股东。在让施永宏下岗的同时,也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从施永宏夫妇的手中购买了18%的股权 ,张勇夫妇成了海底捞68%的绝对控股股东 。
令我们惊讶的是,对于这种以原始出资额购买股份的方式,居然没有遭到施永宏夫妇的反弹 ,没有我们大家想象中的 “撕逼”混战 ,而是“平平淡淡”的解决了!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两点 十分重要:
1.海底捞当时的状况是张勇做为主导,施永宏为辅助,形成了以张勇为核心股东的事实。
2.施永宏的大度豁达,与张勇在性格 上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关系 。在公司利益面前,愿意牺牲小我的利益,成全大我的奉献思想 。
这才使得海底捞在很多餐饮人都栽跟头的股权问题上,从容的迈过。
小结
总的来说,在合伙之初,合伙人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经历、价值观的趋同使大家对事物认知呈现一致性, 减少在很多问题上的“观念之争” ,而合伙做生意是为了赚钱,涉及到钱,就不能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情”来处理合伙人之间的内部矛盾。
任何“感情”都不能成为合伙的前提条件 ,更不要说是简单的志向相同。
你认为该不该和朋友一起做生意?
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