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Peet's咖啡在其上海门店举办了一个小型分享会,咖门作为受邀媒体参加。
分享会请来了Peet's咖啡美国的副总裁Mr.Doug,他畅谈了Peet's的咖啡烘焙技术以及咖啡背后的故事。
另外,试营业两周,Peet's咖啡在上海表现如何?下一步又有什么计划?一起来看看——
打算用一款“浅烘”的咖啡豆,“收买”中国消费者
“对于好的咖啡来说,确定咖啡豆最好的方式是:品尝。”
Mr.Doug在Peet's咖啡工作了24年,目前主要负责咖啡豆品质、烘焙方面的管控。
▲Peet's咖啡美国副总裁Mr.Doug,在Peet's咖啡工作了24年
分享会上,Mr.Doug介绍了Peet's咖啡的亮点。
咖啡豆的新鲜度
MR.Doug特别提到,Peet's不储存咖啡豆。这里“不储存”的意思是指,Peet's门店里的烘焙工坊,会根据每天门店所销售咖啡的数据,来预估出第二天需要烘焙的咖啡豆数量和比重——
尽可能保证所售咖啡的新鲜品质,但因为数据并不是每日都固定,所以有时候会出现售罄的情况。
▲预估数量,保持豆子新鲜度
烘焙方式
Peet's咖啡在烘焙上,是由一个人管控一台机器,在旁边随时看咖啡豆的烘焙状况、颜色、闻味道,确认咖啡豆烘焙的程度是否达标。
▲烘焙设备
这样的做法事实上是非常耗费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并且对于烘焙师的专业度会要求很高。
据烘焙师David表示,面向中国消费者Peet's特别研发了一款叫做“科契尔”的产品,用浅烘的方式烘制咖啡豆,希望一部分尚未习惯深烘咖啡豆口感的中国消费者,能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
“许多顾客觉得Peet's的咖啡太苦,其实是因为不习惯dark rotster(深烘)的口感,对于不少中国咖啡消费者来说,奶咖是一种已形成的咖啡习惯,一下子切换是会有不适应的。”
▲设置了吸引消费者的项目
手冲咖啡高峰期销量100杯/天
Peet's咖啡在上海的旗舰店试营业两周后,我好好观察了这家店:
一进店就能看到一个长达21米的吧台,环绕着还没开始完全对外展示的咖啡豆烘焙工坊。
▲吧台很是显眼
店内设计的动线按照功能性,围绕吧台分成了五个区域:成品区(面包、甜品),点单区,快速出品区(主要以express coffe意式浓缩为主),奶咖区和出餐区,最后是设置座椅的手冲区。
▲吧台
▲甜品区
靠近门口的地方有展示咖啡豆的小吧台,以便让顾客能够更直观了解Peet's的咖啡豆文化,并且能够直接购买。
从菜单上可以看出,澳洲小白的价格是30元,拿铁咖啡小杯是32元,皮爷每日精选则是24元,作为精品咖啡来说,这个价格并不算高。
▲菜单
目前点单率最高的是Cortado(可塔朵)和手冲,后者高峰期可达到100杯/天。
手工冲煮甚至提供了手冲、虹吸、法压和 Chemex 4种方法。咖啡爱好者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当然,也可以像咖啡师咨询不同豆子的适配方案。
作为在美国知名的咖啡品牌,Peet's咖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没有选择高开高打的方式,而是想保守地慢慢来。
▲门店环境
精品咖啡之路,如何走好?
“我们希望能够把‘coffee first’和好咖啡传递给市场。”Peet's咖啡品牌方表示,目前的计划还是把第一家店踏实开好。
据了解,第二家门店仍在商榷和选址,出于咖啡氛围、对新鲜事物接受度的考虑,更大可能依旧会选择在上海。
▲还没有开更多店的计划
难以避免地,大众和媒体总会把它与星巴克关联起来,而星巴克在上海已有近600家门店。
星巴克前CEO舒尔茨在《将心注入》一书中,明确提到过“星巴克的精神之父是 Alfred Peet,一个向美国人推介了优质黑咖啡的荷兰人。”
现在的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的地位和品牌力难以撼动,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品牌,而在某些层面上,是大众对于“咖啡”的认知。
另一个角度看,这个百亿级的消费市场,潜力远没有完全释放。对于各个咖啡品牌而言,无疑非常诱人。
你能看到,Seesaw、质馆、麦隆、Greybox、鹰集等品牌开始了规模化的探索;街边手冲咖啡个性小店不断涌现;星巴克在上海规划建造的全球第二家烘焙工厂店,占地面积几乎是西雅图店的两倍,最新消息是将于12月开业……
与此同时,高品质豆子、优越体验几乎是每个品牌都在强调的事情。想在这种角逐中突围,不止是“带来一杯好咖啡”那么简单轻松。
一个值得关注的契机是:当国内消费者普遍被奶咖“驯服”多年后,对于精品咖啡的认知刚刚觉醒,这个细分领域尚未有一个品牌占据“绝对霸主”地位。
曾被打上“第二波咖啡浪潮引领者”标签的Peet's,在精品咖啡上仍有机会。毕竟2015年,Peet’s连续在一个月内收购了以瓶装冷滴咖啡闻名的精品咖啡“树墩城”(Stumptown),和芝加哥烘焙商“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Coffee)大部分股权。
而此次分享会上,关于这两个品牌是否在中国市场有所规划,Peet's方面并未提及。
以Peet's咖啡上海这家门店来看,获得客流量、关注度和一批咖啡爱好者或许不难,而其下一步方向和规模化路线如何走,才能让品牌具有辐射力,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市场,越来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