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一年多的时间,这家互联网餐饮店完成了从0到1再到100的过程,目前它的100多家直营店遍布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多座城市,日销量从最初的几十单飞跃至三万多单,累计下单顾客数已突破1000万人。
2016年,焦耳川式快餐荣登饿了么平台“互联网餐饮品牌年订单榜”第一位,成为饿了么这个外卖网红孵化器里当之无愧的头牌。
“外卖和堂食只选前者,用标准化生产稳定外卖的味道。”焦耳的创始人兼CEO夏鑫说,这家从创立之初就依托于互联网订餐平台的餐饮公司,就是以这样的理念走到了今天。
▲“焦耳川式快餐”创始人兼CEO夏鑫
在餐饮创业中看到风口 创立焦耳第一天就上线饿了么
在创立焦耳川式快餐之前,夏鑫已经有过一次与餐饮相关的创业了。2012年4月,大学毕业后的夏鑫就职于中国建筑工程设计院,除了日常工作外,他每天都还有一份额外的工作——帮同事订餐。
“那时我得拿着一大堆外卖店宣传单在办公室传阅,逐一记下同事的需求,再对照着外卖单一家家打电话单独订餐,特别麻烦。”在这个繁琐的订餐过程中,夏鑫萌生了创业念头。
“2012年7月,我制作了一个订餐网站,但这个主要针对单位内部员工使用的平台并没有成功,后来我看到饿了么外卖平台的兴起,感觉到了另外一个风口——互联网餐饮。”
▲2015年,焦耳川式快餐在中关村开了第一家店
2015年,焦耳川式快餐在中关村开了第一家店,当天就在饿了么上线了。夏鑫说,选址中关村,一是在调研中发现这个商区饿了么用户活跃度很高,二是希望将目标对准这一带的大学生——当时最大的外卖用户群体。
专注外卖领域,专注川菜 单点打穿,打透
堂食与外卖,夏鑫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二者选其一。焦耳川式快餐副总裁查虎介绍,堂食是出锅即食的口感,外卖却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才能抵达客户口中,两者在菜品和烹饪上都会有不同需求,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焦耳更愿意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外卖,并做到极致。
那为什么选择专门做川菜呢?
“经过我们的调研,在各类外卖中,川菜最受消费者欢迎,从外卖时间特点上看,辣的菜也相对不容易被时间降低品质。” 查虎说。“我们的战略,就是专注做外卖,外卖里专注做川菜,让焦耳成为川式外卖的代名词。”
一个川式外卖品牌,怎样才能让消费者记住,乃至成为业界翘楚,查虎的理解是一定要“稳定发挥出高水平”。
“只有味道稳定了,顾客的回购率才会高,回购率对于外卖来说至关重要。”
所以在焦耳川式快餐眼中,外卖不仅要“好吃”,而且要“每一次都好吃”。味道的稳定性,成了焦耳的王牌。
加工半成品 也要坚守传统中餐最后一道“炒”的锅气
味道如何才能稳定?焦耳给出的解决方式是不再依赖厨师的手艺,而是交给工业化。
为此,焦耳成立了研发团队,寻找靠谱的供应商,每一道菜,都是从中央工厂加工后再运输至门店,放多少肉配多少菜,加多少油盐配多少生抽料酒,所有的东西都交给了工厂。
这从根源上确保了顾客吃到的每一份外卖都是一模一样的,而不再因为是否换了厨师、厨师心情如何来决定外卖的味道。
▲焦耳川式快餐的工厂
提及半成品加工,很多习惯了中餐的顾客总会打个问号,没有大火翻炒的锅气,总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但焦耳的半成品加工,却仍保留了最后一道“炒”的工序,不是微波加热也不是蒸煮,为了让客户有堂食一般的口感,焦耳在全程冷链供应半成品的同时,仍不惜花钱聘请厨师,为每一道菜进行最后的“大火翻炒”的加持。
但这与稳定口感的追求是否矛盾?查虎说,厨师们仍会经过统一培训,不需要自己把握材料配比,单纯的“炒”基本可以保证每一份菜品的味道一致。
焦耳月订单量近百万 一半来自饿了么
查虎说,焦耳是饿了么最忠实的商户,因为这就是一家依托平台发展起来、并且跟着平台一起走的公司。开业第一天,焦耳在饿了么订餐平台的销量不足50份,大家急的一边寻求饿了么帮助,一边发动员工进校园发传单做地推,而现在,焦耳的月订单量已经逼近100万单,其中一半都来自饿了么。
▲如今,焦耳川式快餐近百万的订单量,一半都来自饿了么
“我们跟饿了么是共同成长的关系。” 查虎说。2015年8月至9月,是焦耳的第一个高峰,这离不开外卖平台的扶持,2016年8月至9月,则迎来了第二次增长高峰,因为跟饿了么的合作越来越多,订单量直接翻倍。
从2016年初的客单价20多元,到2017年初客单价40元,查虎说这不仅是商户自己的努力和调整,也是因为饿了么平台的发展。“平台的优质客户越多,对外卖品质的要求就更高,我们也会继续坚持对菜品品质的高要求。”
查虎表示,目前焦耳在饿了么平台上用户的回购率有40%左右,这是非常难得的成绩,希望以后焦耳与饿了么之间的沟通能越来越多,焦耳川式快餐才能及时调整策略。
▲焦耳川式快餐在饿了么App的界面
2017年,互联网送餐平台还会继续扩张领土吗?查虎对此很乐观,他认为,在线外卖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6年,全国餐饮行业的增长是10%,但互联网餐饮的增长是300%,我们和饿了么在下一个年度的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