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餐厅,好的选址就像好的出身,光是起跑线就能甩掉别人好几条街。
人的出身不可以选择,但是餐厅的选址却可以把控。
要想不在开场就被“红牌罚下”,在上场之前就得先做好热身运动,搞清楚选址场上的规则再说。
摒弃老思想
1.酒香真不怕巷子深?
人流量是餐饮企业的命脉。尽管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相对透明。但是消费者是善变的,很少会为了吃一家的东西费劲心力去找路线。如果你没有足够吸引他下次再来的能力,那么做的就是“一锤子买卖”。
在重庆,有许多餐饮品牌都是吃了这个亏。味道好,但地儿难找,因此生意不佳。即使是像上过《舌尖》的“渝味晓宇火锅”,除了它在枇杷山正街的老店以外,其他的分店基本都开在了人流密集的地方。
▲酒香也怕巷子深
2.租金越便宜成本就越低?
很多人在选址时都抱有这样一个想法:同样都是商圈、地铁站,既然“黄金铺头”我拿不到,不如选个便宜点的铺子,一来节约了成本,二来还能就近沾光。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成都的某个涮烤自助因位置在楼上,而不得不在楼下设置接待台、摆放宣传易拉宝,同时还要安排两名员工派单招揽顾客、循环播放广告。这一切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开店成本,可见,不是租金越便宜的地方,成本就越低,越容易盘活。
同时,如果是与二房东签合同,在签订租约时也要先弄清楚再签。成都某商场十几位商家铺面被强行砸毁、货物被私自搬走就是因为二房东和三房东之间有纠纷,损失惨重。
▲选址也要注意“隐性成本”
3.跟着“大佬”走就对了?
深圳面点王董事长曾说:“在深圳有50家麦当劳、45家肯德基,面点王现在是30家,有20多家面点王与洋快餐相邻或对垒。哪里有肯德基、麦当劳,哪里就有面点王。”这种做法固然没错,但如果你在麦肯旁开个炸鸡店,在星爸爸对门撑起个奶茶店,结局又如何呢?
从某种角度上说,麦肯星的选址方法只适合麦肯星,品类、定价、品牌力、定位、资源等皆不同,选址自然不同 。如果一味埋头紧跟“大佬”的步伐,那等你抬头时可能已经身处沼泽之中。
▲跟“大佬”走也要看情况
寻找新方法
1.人工智能加持
在信息爆炸、科技进步的今天,大数据可以直观地告诉你某地区消费人群结构和倾向是如何的,消费的波峰波谷是怎样的,以及该地区能够辐射的范围有多大。 另外,在不同的媒介上也能提供关于店址的信息,借助互联网不仅可以大大增加选址的决策效率,还能节省开店准备时间。
但要想完全依赖于市面上的选址软件也是行不通的,你必须借助于机器的统一信息获取,再通过人工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开店地址。后期的筛选整理与前期调研,中期信息搜集一样必不可少。
对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能力,是新一代餐饮老板的必修课。因为 工具的改变,只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击穿原有的成本逻辑,效率则改变利益的分配模式。
2.外卖流量可以作为选址的一个考量因素
以前有种说法是“80%的顾客都来自方圆300米以内的一个销售推动”,当餐厅位于人流量高的一个购物中心或者交通枢纽的75米范围之内,取得良好的销售额机会是比较高的。
但如今随着O2O进入下半场,外卖行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不少餐厅都从“堂食+外卖”的模式中尝到甜头,辐射的范围从周围“1公里、10分钟”变成了“3公里”、“7公里”。
正如老枝花卤创始人王春所说:“外卖弥补了消费范围狭窄的问题 ”,所以,在选址时不仅要看到周围1公里有无消费需求,还应看到附近3-7公里内有无外卖的覆盖能力。
餐饮老板在选址时,可以充分外卖平台这个外部流量平台所带来的补充作用,以此找到更合算的餐厅位置。
3.离“Mall”,进社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店的价值应重新回归到餐饮人的视野中来,与“shopping mall”相比,社区店更靠近用户,并且有更大的空间。
一方面,社区的配套更全面。知名餐饮集团红杏酒家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如今的社区店得益于完善的配套设施,附加价值更高,因为“停车经济”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另一方面,流量有保证。现在许多新型社区都是住宅+写字楼的打造模式,所以基本不用担心工作日门客稀少的情况发生在你身上。此外,不同于商场的“圈养”式经营,少了关店的时间限制,社区店留给品牌的想象空间更大:夜宵,外卖,线上O2O……只要你想,流量不是问题。
对比购物中心的厮杀惨烈,社区店似乎还是一片蓝海。当前,包括呷哺呷哺、和合谷等在快餐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等连锁餐企都已经在积极布局抢滩社区店。
▲社区店或成下一风口
结语
餐饮选址本质上选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选四点:首先匹配能力(与你要卖什么是否匹配,卖给谁是否匹配,怎么卖是否匹配)其次才是在哪里卖的问题。这里面又包括:基础(人流量、基建)、匹配(面积、租金)和获客能力(能见度、点位动线)。 当你弄懂了选址的规则再来排兵布阵,不论是扎堆商业体还是挺进社区,取胜的几率都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