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全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1
末伏期间要保护心脏
如今立秋节气虽过,但目前仍处在伏天内。天气热时人们容易产生焦躁、烦躁等情绪,出现“情绪中暑”。中医认为,情绪变化直接影响血气运行,心情不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末伏期间保护心脏要先做到这三点:
① 规律生活,养护血管
按时就餐对血管健康非常重要,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吃肥甘厚味,多吃利于血管的食物,如富含叶酸的绿叶菜、豆类、燕麦等。
② 保证睡眠,最好还能午睡一会儿
③ 少吃生冷,保护胃肠的同时也在保护血管
保健招:
极泉穴——理气护心
极泉穴可以缓解心痛、胸闷等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不适感,经常弹拨“极泉”能调畅气血,进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
方法: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弹拨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一般弹拨10次左右。
2
保护脾胃 饮食要清补
立秋后后应少吃辛味食物,辛味通肺,助长肺气,若摄入过多,易造成肺气太盛,出现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适当多吃酸,可收敛肺气、防秋燥。适当补充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
下列食品可供选择:
苹果: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除烦、开胃、醒酒等功用。
柚子:性味酸、寒,可除胀、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消肿止痛。
山楂:性味酸、甘、微温消积、化痰、解毒、活血、提神、清胃、醒脑、防暑、增进食欲等功效。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要特别注意的是,吃扁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颜色不再翠绿为止,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3
适当补充所需营养
鸡蛋、豆制品、鸡鸭鱼肉等是不错的优质蛋白来源,可以适当吃一些。
“清淡”饮食意味着吃东西更要讲究卫生,不吃过多的油腻、高脂、辛辣上火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
可以喝一些用各种食材混合熬制的粥食,如绿豆、赤小豆,黑豆,银耳、莲子、百合、粳米,紫米,荷叶、山药、茯苓,芡实、薏米等。这样的清淡饮食才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增进食欲。
如果胃口不好,做菜时可以加点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病菌,还可以吃点猕猴桃等酸味水果,有助开胃。
适当吃一些富含欧米伽三(ω-3)脂肪酸的食物,因为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只能靠膳食补充,它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富含ω-3的食物有:亚麻籽油,一些深海鱼类,比如沙丁鱼、金枪鱼、虹鳟鱼,淡水鱼中的鲈鱼、鳗鱼、鳜鱼、黄鳝等也能为我们提供ω-3脂肪酸,因为ω-3脂肪酸怕加热,用蒸煮等较低温度的烹饪方法比较好。
另外,坚果也是ω-3脂肪酸很好的来源,比如说核桃油和芝麻油,经常少量吃一些原味的坚果,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些常见果蔬中也含有ω-3脂肪酸,如菠菜、羽衣甘蓝、芽甘蓝、马齿苋、紫苏、牛油果等,所以平时也可以做一些果蔬沙拉吃,不仅可以补充ω-3脂肪酸,也不用担心摄入过多热量和脂肪。
4
莫贪寒凉物 免损脾胃阳
末伏时白天温度仍较高,但早晚气温则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进入末伏时,切忌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此外,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进行户外运动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
建议:饮品最好喝温白开。如果平时经常胃胀、胃痛,更要少吃寒凉的水果或凉菜。
热茶、热咖啡等热饮有利于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
5
保平安的“二”穴位
① 迎香穴——疏风通窍
立秋后,秋燥风热兼豚草花粉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平时可以点揉迎香穴,具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的作用。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
方法:按摩时将双手中指指尖点于迎香穴,待有酸胀感后,再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② 足三里——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健脾的黄金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
方法:按揉时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末伏吃什么
1
末伏最适合吃鲤鱼
鲤鱼能除湿开胃、利水消肿,因此特别适合在三伏天这种湿热的环境中食用。
另外,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同时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是适合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类人群的肉类食品。
三伏天里,做鲤鱼时可以适当加一些能除湿的食材,比如陈皮、冬瓜、葱白等。
咳嗽的患者可以将鲤鱼与少许川贝一起煮汤食用。赤豆鲤鱼汤是一道能缓解肾炎水肿的经典食疗方,可以增强鲤鱼利水消肿的功效。
2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立秋后,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比如:
平安“三果”:
① 柠檬—生津解暑、和胃安胎
柠檬富含芳香挥发成分,可以生津解暑,开胃醒脾。“秋老虎”期间可以用柠檬泡茶、入菜等。用于胃热伤津,中暑烦渴,食欲不振,肺燥咳嗽,妊娠呕吐。
② 香梨——润肺止咳
香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用于“秋老虎”所致的干咳、口渴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
③ 葡萄——补气血、强筋骨、健脾胃
葡萄性平味甘,能滋肝肾、生津液、强筋骨,有补益气血、通利小便的作用,可用于脾虚气弱、气短乏力、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一般人都适合食用,贫血、高血压、水肿、神经衰弱、疲劳的人应适当多吃。
3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一个简单的烙饼摊鸡蛋,包含了人们所必需的三大营养素,既益气健脾、养心安神,又滋阴补血润燥。而且这种烹饪方法,三大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很合适。
4
银耳百合粳米赤小豆粥
既能健脾利湿,又能养阴润燥,帮你健康美味过末伏。
粳米有较好的健脾祛湿、补益中气的功能;
赤小豆行血补血、健脾去湿、利水消肿;
银耳是“菌中之冠”,有滋阴补肾、润肺生津、强心健脑、提神补气等功效。配合百合则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方法:银耳5-10克,先浸泡发涨,粳米100克,新鲜百合60克,赤小豆30克加入适量冰糖同煮。
也可以随自己的喜好适量添加,比如薏米具有健脾、利水、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加莲子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加紫米有暖脾胃、滋补肝肾、缩小便的功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