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胃病的人越来越多,普通人群中已有近七成人患有胃病,并且呈低龄化趋势。人们之所以会患上胃病,大都是来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去,由于普遍营养不良,胃里经常空空如也,就会饿出许多毛病。但现在贫穷导致的胃病几乎没有了,吃太饱引起的胃病却越来越多。
胃病是“吃”出来的病,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你有几个?
1、吃太烫
中国人在餐桌上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趁热吃”。寒冷的冬天,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喝一碗热汤,顿时觉得整个人都暖和了。但是我们的胃是很怕烫的,它的最高耐受温度是50~60度,当食物超过该温度时,就会对胃的第一道保护屏障——胃粘膜造成伤害。
虽然胃粘膜上皮细胞有增生和修复的功能,但如果这种伤害经常发生,黏膜在反复增生中就会出现一些“变异”细胞。“变异”细胞多了,势必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可能形成癌症。
2、饮食不规律
很多人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加班,早上起的晚,来不及吃早餐,午饭随便应付一下,晚餐则大吃大喝一顿,一日三餐,饥饱不均。但我们的胃是一个非常“守时”的器官,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高峰和低谷。如果在胃液分泌高峰期,胃里没有东西,就会损害胃粘膜。而过了饭点暴饮暴食,则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
3、吃太快
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就进入到胃里,粗糙大块的食物可能会磨损胃粘膜,并会增加胃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使胃功能下降,导致胃动力不足。
4、吃太晚
吃进胃里的各种食物大约需要4~5小时的分解消化,之后胃才将食物输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有些人经常晚上9点左右才吃晚饭,而且吃完就睡。这不仅会影响胃粘膜在夜间的自我修复,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里还会促进胃酸分泌,对胃粘膜造成刺激,时间久了就可能导致胃溃疡。
5、吃太咸
吃太咸不仅容易诱发高血压,对胃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是因为长期吃太咸,胃粘膜很容易发生充血、水肿、炎症等,并且高盐饮食会增加胃酸分泌,使得胃粘膜易受损,进而诱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所以,日常饮食中要避免过多食用腌制和高盐类食品。
6、吃太凉
生冷、寒凉的食物会刺激胃肠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痛、腹部不适,甚至腹泻,导致消化能力降低。如果长期喜食寒凉的食物,还可能导致脾胃虚寒,胃里面凉凉的,一吃凉的东西就不舒服。
7、饮食不洁
很多年轻人喜欢吃路边摊,但多数路边摊的卫生都不过关,如果经常食用,很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罪魁祸首,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8、吃太饱
有些人对美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所以他们在用餐时往往会吃到十分饱。但是,如果经常吃太饱,就容易“撑”出病。
首先,一日三餐毫无节制地吃,可能这顿还没消化完,下顿又来填满肠胃,胃肠完全得不到休息,就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其次,吃的太饱,就会促使胃部分泌过量的胃酸,长期下来就会腐蚀胃粘膜,进而导致胃溃疡。
最后,吃得太饱,胃酸的分泌量增加,就会引起反胃、烧心、反酸等症状。
由此可见,胃病大多是“吃”出来的,上面这些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最易损伤胃,吃饭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趁早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