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周黑  黑作坊  海产品  黑窝点  奶粉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养生 » 饮食健康 » 正文

“酸碱食物”常有,“酸碱体质”却是骗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5
核心提示:2019年1月初,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我国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问题,其中“酸碱食物与酸碱体质”是热点问题之一。
   2019年1月初,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我国2018年食品安全十二大热点问题,其中“酸碱食物与酸碱体质”是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与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相关的讯息越来越受关注,然而大量虚假信息也得到巨大的生存空间并被迅速传播。这些打着宣传健康知识旗号的“伪科学”给人们所留下的最初印象,是即便多次澄清也难以消除的。比如,大行其道的酸碱食物与酸碱体质“理论”。需要区分的是,食物确实有酸碱之分,但酸碱体质却是一种混淆概念的健康谣言。因此,首先要明确相关概念。
 
  什么是酸碱食物?在食物化学中,按照食物燃烧后所剩余的物质溶于水后的酸碱性,将食物分为“酸性食物”、“碱性食物”以及“中性食物”。“酸性食物”,或称“成酸性食物”,经燃烧后所得的灰分中含较多的硫、磷、氯等元素,溶于水后呈酸性。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谷类等食物均具有以上属性。而“碱性食物”,又称“成碱性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化学元素,溶于水后呈碱性。各种水果、蔬菜、茶叶、豆类、奶类等是比较典型的碱性食物。此外,还有一些既非酸性也非碱性的食物,如淀粉、食用油、食糖等,即所谓的“中性食物”。
 
  既然食物有酸碱之分,那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的“酸碱性”造成影响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将“食物燃烧后的灰分”与“食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这两个概念混淆。食物进了入消化系统后,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吸收、转化等过程,产生成百上千种代谢产物。而这些代谢产物的酸碱性也是多样化的,而且其酸碱性与最初所摄入食物的酸碱性并没有直接关系。
 
  “酸碱体质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人Robert O. Young提出的,这其实是一种假说,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这一平衡是人体一系列相互配合的复杂过程与多种代谢产物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食物本身的酸碱性并无明显的关联。因此,声称通过摄入酸性或碱性食物能够改变人体酸碱性的说法显然无任何科学依据。大量摄入酸性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因为由灰分的酸性所产生的。而是由于肉类等酸性食物,往往含有较多的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大量摄入会造成这些营养成分过剩,而维生素、膳食纤维、矿物质等摄入则不足,造成营养失衡从而导致健康问题。如果摒弃酸性食物,一味地追求碱性食物以求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不仅是一种伪科学,也是一种矫枉过正,会导致另一种失衡。
 
  所谓的“酸碱体质理论”还混淆了人体酸中毒或碱中毒的概念。人体确实会出现酸中毒(血浆pH值低于7.35)或者碱中毒(血浆pH值高于7.45时)的情况,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增加各项器官的负担,引发一系列的疾病。但无论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病因都十分复杂,并没有研究表明与所摄入食物的酸碱性有关。“酸碱体质理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正是利用了人们对酸中毒或碱中毒的忌惮心理。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各种调节机制相辅相成地维持着人体的各种平衡,酸碱平衡是其中之一。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都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各种食物平衡摄入,营养全面才能满足人体所需。面对五花八门的健康知识,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不偏信、不传播,客观地了解其中的概念和理论,增强谣言鉴别能力,才能不让自己的生活被误区所支配,拥抱更加健康的现代生活。
 
 
[ 健康养生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健康养生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