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背景下,广东凉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现代饮料市场的关注。2003年,由于“非典”,广东凉茶被全国消费者广泛认知,市场规模迅速增长。2006年5月,王老吉、黄振龙、邓老凉茶、白云山等21家企业18个品牌的广东凉茶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凉茶在现行国家标准GB/T 10789- 2015《饮料通则》和GB/T 31326-2014 《植物饮料》中明确其属植物饮料类中的草本(本草)饮料,即以国家允许使用的植物(包括可食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其提取物的一种或几种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食品原辅料和(或)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饮料。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药店和凉茶店出售的散装凉茶在制作工序上和工业化生产的企业不一样,其加工、生产、零售各环节难以监管,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商贩为提高凉茶功效吸引顾客,在凉茶中掺入非食用中草药成分,甚至违规加入退烧镇痛、止咳消炎甚至激素等西药,以此牟取更多非法利益。
近年来凉茶中添加西药的报道屡见不鲜
2004年3月3日,顺德卫生监督所调查发现,凉茶铺在加工制作感冒凉茶时加入“双飞人”药水和止痛片等西药。
2006年,广州市食品安全信息网亦引用业内人士消息,指出不少单体杂牌凉茶铺往凉茶中加入具有止痛、退热、消炎功能的西药,甚至存在添加激素类药物的现象。
2016年广州市越秀区某凉茶铺销售的止咳茶被检出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感冒茶被检出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成分,老板辩称在凉茶中添加西药的做法很普遍,其不知道该行为是违法的。
凉茶中非法添加药物的相关检测标准
针对凉茶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情况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粤食药监局科函[2016]691号和粤食药监局科函[2016]738号,提供了凉茶中对乙酰氨基酚等36种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见表1),以达到快速筛查和验证凉茶中是否违法添加化学药物的目的。
其中,《凉茶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等6种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和《凉茶中吗啡、罂粟碱、那可丁、可待因和蒂巴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目标物进行检测,《凉茶中对乙酰氨基酚等25种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和《凉茶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测定》采用甲醇/水提取样品,以C18色谱柱分离,液相色谱法检测,阳性样品需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性确证。
上述标准包括的检测项目为31种常用化学药物和5种违禁药物,这些常用化学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头痛、发热等。这些常用化学药物具有镇痛、退烧、镇咳、平喘、消炎等功效,基本都可在药店购买。
鉴于目前凉茶市场的情况,建议消费者饮用凉茶时,要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或在具备相关资质的店铺中进行购买,必要时可查看凉茶产品的标签标识是否正规、合法,凉茶店铺是否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的资质等。
凉茶不是药物,它是“药食同源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一种植物饮品。广大消费者在饮用凉茶时,应把凉茶当作普通食品看待,不应追求或过度迷信商家对其功效方面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