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肠道调理的“用药之道”
我国中医对于肠道健康的认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当时就有对诸如便秘这样的肠道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提出了“后不利”、“不更衣”和“阳结”等病名。到了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创制的通下类方剂三承气汤(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主治胃肠积热和痞、满、燥、实四症)开创了运用行气药的先河,至今其仍在传统医学的遣方用药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至隋唐时期,早期会在泻下药物中加入诸如火麻仁、郁李仁以及增液汤之类的药物,发展到后来逐渐出现了以润燥为主进行治疗的方剂,如用“五仁丸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传道艰难”(《医灯续焰》),其组成为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又如《古今医鉴·卷之八-闭结》记述, “夫闭结者,大便不通。凡脏腑之闭,不可一例治疗,有虚实之分”,须依症分方而治。为调节肠道新思路开创了辨证施治的理念与方药。
到了宋元金时期,人们对于肠道病症的认识逐步成熟,在《太平圣惠方》中,将肠道问题按照大肠实热、伤寒、大肠风热、虚劳、脚气、妇人、产后进行分类,辩证施治,攻补兼施。大肠气机不畅、腑气不通被认为是肠道问题的关键病因,因此降气通便的药物也经常会被古人用到,如直接降气的六磨汤(《医方集解·卷七·大便燥结脉证第五十七·附方》),木香顺气汤(《医方集解·理气之剂第七》),还有通过调理肺气来降气的苏子降气汤(《医方集解·理气之剂第七》)等。此后,到了明清时期,医者在总结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肠道病症的认识更近一步,针对病因机理以及症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处方,如痰阻型用二陈汤加减(《古今医案按·卷六·二便不通》),湿阻型用桂苓甘露饮加减(《时病论·卷之四·备用成方》)。
近代和现代:“药食同源”逐渐兴起
无论是通下、降气、增液还是疏风类的方剂,都是从“药”的角度来“医治”肠道问题。而中药常用的药物例如大黄、番泻叶、芦荟、决明子等含有蒽醌类泻剂成分,长期服用会造成肠壁黏膜、平滑肌细胞、黏膜下及肌间神经丛受损而出现“泻剂性结肠”,从而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更为安全,副作用更小的调整肠道功能的方法,这就为“药食同源”类保健食品的出现与兴起奠定了基础。
2003年,原卫生部发布实施《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将“改善胃肠道功能(润肠通便)”的表述调整为更简洁、准确的“通便”,并对功能检验方法做了更新。从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功能食品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8月),共有552个产品被批准或认可具有通便功能,其中,国产产品532个,进口产品20个。这些获批的具有通便功能的产品中,被最多使用的功能原料分别是芦荟(153种产品)、黄芪(含提取物)(34种产品)、益生菌(25种产品)、西洋参(含提取物)(20种产品)、和酸枣仁(12种产品)。除了上述成分,其他药食同源的成分如火麻仁、决明子、莱菔子、百合、玉竹、橘皮、山楂、郁李仁、及桑椹也在该类功能产品中应用较多。
现今:以食代药,纯植物食品成分更受青睐
进入现代,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大众的肠道健康问题也随之变得突出。中国营养学会2012年曾经开展过为期1个月的“公民肠道健康大调查”,被调查的对象共计14581人,有效人数14566人, 调查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地域分布中,长江以北以山东、江苏人员最为集中,长江以南以广东、浙江人员最为集中。数据统计显示,近95%的被调查者存在肠道问题,形式严峻。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腹泻、腹胀和便秘。通便功能是否正常能直接反应肠道的健康状况。现今,因饮食不规律、生活节奏加快导致排便不正常的问题很常见,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37%的被调查者能“轻松排便”,86.63%的被调查者有各式各样的排便困扰,如排便不规律、排便困难、便味异臭、便色黑褐等等,报告“排便呈颗粒状或稀泥状”的被调查者多达27.82%。
剖析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发现肠道问题并非无缘无故找上门来,而是和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运动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调查显示,16%的人群经常在外就餐;12%的人群存在明显或严重的过饥过饱现象;8%的人群明显偏食。在外就餐容易导致油和盐摄入过多,经常过饥过饱的不良习惯会给肠道和胃造成负担或损伤,而偏食则容易导致营养不均与缺乏。除饮食之外,现代人还有诸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52%的被调查者有吸烟的习惯,43.5%的被调查者有饮酒的习惯。由于工作繁忙,很多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身体。有高达33%的被调查者称从不参加身体锻炼,经常锻炼者只占16.73%。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作息时间不规律、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这些也是导致肠道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常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如变得暴躁、易怒、情绪低落等)。
在这种情况下,更为安全、便捷、有效的调节肠道健康类产品成为市场新的发展方向。在“药食同源”类产品持续走热的同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安全性、便捷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以食代药”的纯植物肠道调节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其中,安全有效的膳食纤维类产品最为消费者接受。膳食纤维是一种多糖类碳水化合物,它不能或部分被胃、肠道消化吸收,因而产生少量或不能产生能量。因此,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无营养物质”而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营养学和相关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膳食纤维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膳食构成越来越精细的今天,膳食纤维更成为营养与健康工作者和普通百姓关注的物质,并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为第七类营养素,和传统的六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水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在众多膳食纤维类产品中,善倍素?(Fibersol-2?)作为植物来源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肠道类产品之中。该原料来源于天然非转基因玉米淀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每天摄取5g善倍素?连续一周后,受试者的排便次数和排便量均明显增加,同时还能够改善粪便的形态,提供排便后更好的体感,且与对照组比较并没有带来任何胃肠道不适症状。联同善倍素?还具有调节餐后血糖、血脂浓度的功效,不论是将其作为食品成分或直接作为膳食纤维补充剂,均是调整肠道功能的有效与安全选择。
肠道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东汉时期,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曾提道:“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在回溯国人调节肠道的历史后,我们发现肠道健康类产品经历了从“药”到“食”的演进,更加安全、有效、天然、便捷、易于加工,同时富含膳食纤维的肠道健康类产品势必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日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