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开始弥漫着炸煎堆炸油角的味道,年的脚步到了。
中国人过新年充满了回忆和憧憬,美食则是最好的承载。故乡的味道伴随着归家的身影越来越浓郁,调皮而顽固地挑逗着人的味觉。不管在老家湖北还是在现居的广州,在年夜饭里总少不了一盆压桌重菜,在老家以什么为主打就叫什么锅,比如羊肉锅,比如三鲜锅,在广东被叫做盆菜。主角略不同,但都是当地食材界首屈一指的大腕,加上满满的配菜,琳琅满目如同锦绣,总是带着主角的光辉华丽登场。
盆菜是广东沿海地区和香港新界的传统菜式,据传起源于南宋末年。盆里可荟萃各种食材,像无数音符在这里相遇,同谱磅礴的旋律,本身就带着喜庆的色彩。听说在以前的乡村里,但凡有喜事,主人便在空旷的地方,配以木台木凳,以木炭加热,招呼大家热热闹闹围着盆菜,边吃边聊,有点像火锅,但又不同,因为是煮不是涮。食材之间更像相识经年的老朋友,彼此的脾气都熟得很,乐呵呵融汇在一起,成就一股浓郁的人情世故,是谓“和味”。煮得越久,你会发现盆菜越发像一个好脾气的老人,什么都可以容纳,笑呵呵地看着大家争筷。谁都可以在那盆菜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真真老少咸宜。
去年岁末,采访《舌尖上的新年》这本书的创作团队,他们说,“香港在大家印象中可能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城市,但是就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香港最传统的春节仪式。如果大家看过许鞍华的电影,就知道在天水围的对面有一个村,里面有一个邓氏宗祠,每年春节,邓氏子孙会回到香港偏僻的村里,一起用盆菜庆祝春节。香港很多名人都会受邀参加这个庆典。”
这样的团圆和欢喜最具春节的神韵。美食遇到新年,流淌在舌尖的不止是美味,更是记忆和情感。其实,春节和美食注定相逢相爱,一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一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非精神追求,看似不搭界,然而人们在面对它们时的心理过程却如此相似:在手忙脚乱的甜蜜和期待里,最终心花怒放满堂欢喜。
《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撰文陈晓卿早已尝遍天下美味,但仍会感慨,小时候家里过年才做的红薯糖最好吃。他说:“我爸将红薯反反复复熬煮成糖浆,簸箕上撒一层炒面防止黏底儿,把浓稠的糖浆浇在簸箕上,晾凉。这种简单零食陪我度过很多个天寒地冻的新年。”现在这种糖非常少见。“我吃了各种糖,但无论哪种都没有记忆里那个味道。”
记忆里小时候的美味其实就是所谓乡愁。每种美食都代表着一种乡愁和记忆。
盆菜如此,你记忆里的家乡美食也如此。(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