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核心任务之一是识别环境因数。本文主要讲述环境因数的定义、识别原则。
一、环境因素定义:
一个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1.识别范围:活动、产品及服务;
2.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供方、合同方等)。
二、环境因素的识别原则:
1. 识别全面:
1.1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状态。
1.2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1.3 七种类型:大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当地社区的环境问题。
2. 识别具体:
识别的具体程度:应细化至可对其进行检查验证和追溯。环境因素识别的目的是提供环境管理体系控制的明确对象,为此识别应与随后的控制和管理需要相一致。
3. 明确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的控制是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
4.描述准确:
环境因素通常可以描述为“环境因素(物质)或污染物的名称与某一行动或动作的组合”,即名词加动词。如:生活污水的排放,或者排放生活污水。污染物的名称应明确到有关污染物质种类或组分。
第二章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因素识别步骤。环境因素识别步骤:
1.环境因素识别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a、选择(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某一活动或过程;
b、识别该活动或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c、确定环境影响;
d、评价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
2.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a、过程分析法:
通常把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全过程划分成许多过程片段,再根据某一过程片段分别识别出相关环境因素。
优点:在定性的基础上可以较为直观,快捷地识别环境因素,且过程细化、环境因素识别很少遗漏,便于随后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和控制实施。
b、生命周期分析(LCA):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是对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分析,使组织全面了解自己的产品,包括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废弃处置的全部生命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
特点:通过生命周期分析,组织可以发现许多潜在的问题,如包装材料、原材料的浪费以及生产贮存、运输中的环境因素。这一方法识别环境因素的缺点是对生产现场(过程)的分析不够详细,对组织的辅助设施也不能充分识别,因此,可结合采用过程分析法进行识别。
c、工艺流程物料衡算法:
物料衡算法是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即输入等于输出。通过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查清流失物的种类和数量、物料的利用和损失。按照工艺流程,对物料的投入、输出,通过物料实际应用量的平衡计算,确定废弃物的数量、成分以及去向,从而发现过去无组织排放或未被注意的物料流失。
特点:运用物料衡算可以追根溯源地找到确切的污染源,从而对“源”进行很好地控制。但物料衡算的目的不在于找理论平衡,而是找平衡的缺口。
d、专家评议法:
由有关环保专家、咨询师、组织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组成专家评议小组,采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在现场分别对过程片段的不同的时态、状态和不同的环境因素类型进行评议。现场观察及资料评审法、问卷调查法等通常都与上述的几种方法联用。
虽然环境因素的识别方式和侧重点不相同,但基本思想均是采用了“输入——输出”的思想,从环境因素的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
(1)资源(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过程的输入);
(2)产品、副产品、废品以及事故的产生(过程的输出)。
e、现场观察及资料评审法;
f、问卷调查法等。
第三章
环境因素识别中的注意点:
一、 考虑源头避免或减少污染物产生:
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核心特点之一是污染预防思想,即在产品、活动、服务各方面及全过程中要避免、减少及控制环境影响,要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去考虑环境因素。
二、 识别的充分性:
从产品的“引入”到“衰退”全过程进行充分识别;从产品的“输入”到“输出”,每个工艺环节进行充分识别。
三、 相关方:
1.外来施工组织类相关方,如物业、物流、保洁、维修等;
2.产品上游:供方;
3.产品制造:外协方;
4.产品下游:顾客;
5.其他:附近社区等。
四、 异常状态:
设备发生故障时、定期维修时、人为失误时、生产过程中超量产生污染物时等异常或紧急状态下可能产生的严重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