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感觉,打个比喻:质量就是人的健康,体系就是人的本身的功能。
说公司有健康吗,有的,区别就是好坏而已;说人有功能吗,有的,区别只是功能是否完善而已。
◎ 质量体系是啥,是入门线,是达到最低要求。
比如你跟人说,你的体系达到ISO9001就满意了,你看他和你急不?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处于亚健康,为啥?
1、不懂健康
2、觉得自己很NB,不会有不健康
3、觉得健康不重要
4、懒
◎ 归根结底,就是不懂,或者不当回事。
医生一直是个我觉得可以参考的职务,有需要提升自己健康的,会去找医生,医生开出的药,会自觉遵守医嘱,不看医生的,不吃药的,不听话的,医生也一概不管,医生的相关保健知识会公开公示。但是,还是会有人生病,有人病死。佛渡有缘人,别太当回事。
大部分的国内老板都是一个想法,觉得不舒服了,就去找个医生看下,觉得好了,就把医生丢一边了,然后呢,等下次不舒服了再说。
至于更高新的保健医生,定期体检之类的,还是别提了,他心目中的品质,只有两个原因需要:
1、客户规定,你得有个品质人员,顾客就是上帝
2、偶尔流感,需要个品质的来看看,用完了就得扔掉,会浪费钱的。
当然,在这个竞争时代,思想的扩散很快,一次流感带来一次死亡的也会有的,挣扎出贫困线的人,慢慢地会体会到医生的作用,不穷的人,慢慢地也会学会养生,接收保健医生的理念,这个,也是需要时间的。
当然,作为一个品质或体系人员,要有自己的道德,医者父母心,确是配合的,就会好好给他看病,给他省钱,告诉他怎么去养生。看好了,他也学会了,好聚好散,因为他要省钱,你也会有下一个病人。
医院看病,都是已经觉得很不舒服了,才会去医院,
在没去医院前,都是经历了:患病->没发现已经被身体抵抗->患病重->觉得不舒服了,但是抵抗了->觉得很不舒服了->拖拖看->更不舒服了->去医院,这段时间,都是觉得医生是多余的。
到了医院了,经历->检查->(望,闻,问)->化验->开药->按照医嘱,吃药,这段时间,看的是医疗水平与病人配合程度。
病重->深层次检查->住院->手术->放化疗->抓能抓的任何救命稻草->医生放弃治疗->回家,这段时间,看运气好坏。
没治愈->回家后->后悔->卒->写墓志铭。
这个我就想起扁鹊的两个故事:最好的医生,在没感觉的时候,简单用最低的代价解决生病的风险:有足够的声望,写风险评估,给出大家乐意接受的解决方案,避免风险。
好的医生,在风险没有造成影响的时候,提出后果,提出大家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用最小的代价消灭风险;
碰到的确没的沟通的病人,病入膏肓,可能他还能决定你的生死,那就赶“已逃秦矣”。
体系和质量在为公司解决问题的时候怎么做的:监测指标,提出方案,执行方案,监控改善,用老套点的话来说,就是PDCA,用高深点的话来说,就是DMAIC;
从哪儿能看出水平:方案的有效性,和病人沟通的深度,对问题剖析的深度,提出方案的可接受程度,提出方案治疗的深度,病人身体的接受情况判定,逐步的让病人获得信心并逐步认同与配合,最后获得成效,然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成效中获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