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急预案准备妥了吗?
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来说,应急准备和响应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疫情当下,我们首先要复盘一下,咱们的“应急预案”是否妥当了。
误区一:只关注员工防控,忽略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关注点在于食品本身的安全性。目前许多企业建立的疫情应急预案主要考虑的是防控疫情本身的措施,但疫情本身对食品企业加工生产活动以及产品实现可能带来哪些潜在的风险,需要识别并考量。
基于此,需要考虑将其列为“食品安全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
信息跟踪:跟踪新冠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跟踪当地管理部门有关疫情防控出台的相关管理措施,并确保落实
化学品管控:在预案中明确对不同用途消毒剂的管理
口罩管控:如何防止不同口罩的交叉污染
生产排程:如何协调原料供应不足、人员不足条件下的生产活动,以避免在流程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人员培训:如何在疫情条件下组织人员进行培训
误区二:只有预案,没有执行和管控
体系管理,如果只满足于有文件、有规定,那就容易形成“两张皮”的现象。那要落实,是不是就是再设立一堆的表单呢?其实不然,我们需要做的是:将预案和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机的融合。这意味着:
需要让现场管理知道在疫情期间化学品和口罩管控有哪些特别要求
需要指派明确的人员收集有关的信息
需要更关注于生产排程活动等
执行关键还在效果,而表单是否要设计,则根据企业原本的管控状态来考量,对于在预案落实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可在原有的现场管理表格中记录。对于专项内容则考虑形成专门的记录表单。
2
供方管理到位了吗?
由于在疫情防控的紧急阶段,为了保证原料供应,有些食品企业可能会动用到临时采购,有些供方原本并未纳入到原有合格供方名录中,或者可能有部分供方的个别资料还没有收集齐全。
我们需要梳理:
1 紧急采购流程是否理顺
2 供方资料是否收集完整
3 供方评价是否及时开展
4 追溯链条是否有效保持
可能即使到了迎接审核的时候,企业仍无法有效完成供方评审的所有流程,那么如何“自圆其说”对于供方风险的控制,是食品企业需要考量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不是“死板”地走程序,而是在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和实质的变化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来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和控制风险。但这是食品企业管理者的责任,而不是审核组的。
3
检测/监测报告是否超期?
受疫情影响,许多第三方现场服务都无法开展,可能:
计量器具未及时维修
特种设备设施没有年检报告
虫控检查未及时进行
环境监测未及时安排
各项产品检测结果还未到位
对于食品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不能只是双手抱胸说:“那我们也没办法啊!”需要做的事情需要包括:
掌握未及时开展的各项检测、监测及服务活动何时可监测、检测的情况
确定企业的应对策略,比如增加自校、自查的频率,有些外包工作组织人员自行完成,从而降低未及时开展外部检测、监测的风险(这其实,也可以属于疫情应急预案的一部分)
加强监督,确保应对策略的有效落实。
4
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审核组人员”对于食品企业来说,依然是可能有风险的外来人员,因此,对于“审核组人员”采取对“外来人员”同等的出行调查、体温检测、行为约束等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企业应对检查,主要考虑的是补记录,让一切看来,没有什么异常;但是面对审核,也是食品企业重审自身的机会,要去了解其在疫情之下是否能良性地按照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管理理论去管理体系的运行,解决各种异常情况。不论关注哪些内容,作为管理体系最基本的两大利器,依旧可发挥作用
【1】PDCA
当公司所执行的活动,按照PDCA的逻辑来执行,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你所新增的各种活动,比如应急预案,比如防控措施,比如供方临时采购,需要:
P: 策划,形成文件,作为策划的结果
D: 执行,视情况,形成记录(这并不一定要增设表格)
C:监督,哪怕只是记录复核,证明有人在管理
A:处置,对异常情况不是无动于衷的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这个词现在几乎在所有管理体系中都有所运用。虽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并不需要对所有活动都形成风险评估的记录。但是,基于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是策划各项管理活动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