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酥肉是我国各地常见的美食,主要采用瘦猪肉裹上面粉生炸做成。
原料:猪五花肉350克、鸡蛋2个、湿淀粉30克、料酒10克、精盐2.5克、味精2克、鲜汤100克、黑鹿角莱10克、香菜段10克、葱和姜各20克、酱油10克、胡椒粉1克、醋2克、香油10克。
做法:
(1)将五花肉去皮,两面剞上花刀,再改成2.5厘米长、1.5厘米宽、0.8厘米厚的块。
(2)将鸡蛋、湿淀粉调成糊,把鹿角莱泡洗净,切成丝,葱、姜10克切丝,另10克切块并拍松。
(3)炒勺上火,加油烧七成热,将肉块挂匀蛋糊,下入油中炸成金黄色时捞出,盛入汤碗内,加酱油、料酒、鲜汤、葱、姜块上屉蒸透,约20分钟取出。
(4)拣出、姜,汤汁沥入炒勺内,将肉扣在汤盘内。
(5)炒勺上火,加入鹿角菜、精盐烧开,撇去浮沫,再将香菜段、葱丝姜丝撒在酥肉上,炒勺内汤汁加入味精、醋、香油、胡椒粉,浇在酥肉上即成。
02
农家酥肉是四川农村传统九个碗田席里必不可少的菜品,几乎家家都会做。其制作方法也有一些关键之处,需要常做常揣摩,细心体会。一份成功的干酥肉,应该是色泽金黄、干酥爽脆、鲜香滋润、微麻不过、脆硬不柴、富有嚼劲、食而化渣。
炸酥肉的原料比较讲究。首先淀粉是要选用红薯淀粉,用红薯淀粉炸制的酥肉,其品质优于其他淀粉。其次,炸制酥肉的油是猪油和纯菜籽油的混合油。猪油增香,菜籽油除了增香外还起到使炸出的酥肉呈金黄色的作用。至于肉,倒是不很讲究,很多时候使用一些质地较差的做酥肉,算是对原料的合理运用吧。当然,选择上好的肉制出的酥肉品质会更好,比如五花肉、腿子肉等,不喜欢肥肉的也可以选用净瘦肉。此外还要加鸡蛋,加鸡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酥肉松泡,否则酥肉板硬,口感不好,二是使酥肉的颜色更金黄艳丽。花椒也得放一 些,这是四川人的饮食习俗。
酥肉的具体制法是:先把猪肉切片,加盐定咸味,加入颗粒完整的青花椒或者红花椒,打入全蛋液拌匀;红薯淀粉加水溶化成水淀粉,加猪肉片混合均匀;锅入菜籽油与猪油的混合油,烧至120℃一140℃左右(甚至更高一些),把拌好的肉用手抓起来,大坨大坨地快速入油,炸定型后再略炸制一会儿至成熟,捞出,把炸好的酥肉用手掰成小块,以乒乓球至鸡蛋之间的大小为宜;把掰好的酥肉再次入锅,以高油温炸至熟透,捞出即可。
炸好的酥肉有几种吃法:一是干吃, 二是开汤,三是烧、烩,四是蒸酥肉。
蒸酥肉是农村九个碗田席的必备菜品。其制法是:先把酥肉装满大碗,掺入沸腾的高级鲜汤,入蒸笼里蒸制十几分钟即可。一般情况下还可在酥肉底下垫炸红苕条,这样蒸出来的酥肉味道更好,因为会有红苕带来的淡淡的甜味。常常会在桌席上看到,垫底的红苕比酥肉更受客人喜爱。
酥肉的制作关键
调制水淀时要注意水的用量,不能过干,也不能过稀,以肉片能挂上浆为准。用冷水来调制水淀粉,炸出来的酥肉才足够酥脆。但厨师制作时一般是用热水加一部分淀粉调匀后与肉拌匀,再把剩下的淀粉用冷水拌匀后一起混合,也有的是全部用热水来拌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蒸制时酥肉不会散型化掉。
酥肉要分两次炸,第一次是炸定型,第二次炸是要把酥肉炸熟透,把水气炸干并上色。这样的酥肉色泽金黄、囗感酥脆、味道鲜香。如果把酥肉全部炸好后再改刀,有了刀囗就失去了自然的形状。有些火锅店会提供手指酥条,细细的一根小条,且加入了五香粉、十三香等香科粉,这样干吃倒也无妨,但如果是做上田席的酥肉,则要慎重考虑,因为最传统的做法是不加这些香料的,且细细的一条酥肉蒸好后造型并不美观。
炸制酥肉的油温相当重要,温度不高,炸出的酥肉肯定不会酥脆,严重的还会吃油;如果油温过高,稍不注意就会炸煳,同样是失败。依个人经验分析,炸酥肉蒸出来化掉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炸制的时间不够,酥肉不仅颜色没达到,更重要的是水分含量过多,质地软、不酥脆,这样导致在蒸制时酥肉无法吸收足够的汤汁又浸泡在汤汁里,从而被浸散了;二是蒸制时掺汤的问题,正常的应该是在入蒸笼时才掺入烧开的热汤,使酥肉表皮快速受热而收缩,升温时间短,不易散型;三是蒸制的时间过长,酥肉本身是全熟的,只需要蒸制到吸收汤汁后充分软化就可以,时间过长会使其过于粑软而散型。蒸得好的酥肉,一出蒸笼冷风一吹,其表皮会遇冷凝皮,看上去很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