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一家德资企业,与他们的总部质量经理谈话中,他问了两个问题:
1、你认为做质量最重要的是什么?
2、对装配线你应该怎样来保证质量?
3、面对质量问题与你的BOSS即Plant manager有分歧时,你怎么办?
这些问题你们认为怎样才是比较好的回答。笔者可是原地兜了即圈也没明白?
看完帖子,认证君突然想问各位质量人一个问题,你觉得,做质量最重要的是什么?
梳理一下帖子下面的回复,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人认为做质量最重要的是持续改进。不断满足变化的内外部客户需求和增强客户满意度,促进企业合理顺利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和提高企业效益;
有人认为做质量最重要的是有效沟通。涉及和上级领导、各个部门的沟通,好的沟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有人认为做质量最重要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满足顾客的要求;
当然还有人认为做质量最重要的是树立品质权威最重要,有了权威才能提升公司品质!
有人认为做质量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
那么,质量究竟是什么?作为质量人,容易陷入其中一些固定的思维。我们换一个角度,一起来看看一位生产现场管理人员的观点。
我是一名国企的生产现场管理人员,迄今从事现场生产工艺管理工作已经八年有余。我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处理在生产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我并不直接生产产品,只是在出现异常时负责指导工人和不合格品的处理。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与质量人员打交道是最多的,因为他们负责对待处理产品进行判定,如果他们签字同意放行,那么就可以减少废品损失,当然这是在大家都对产品的缺陷影响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如果很明显要报废的产品我也不会同意放行的。因为我们生产制造的是非关键零件,有轻微的外观缺陷并不影响正常的装配使用,所以我们都会针对这些问题和质量人员进行较多的沟通,以期望减少废品损失。
首先我想要提到的一点是:我们对质量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了,而忽视了质量最本质的东西,公司的高层领导认为质量能够代表产品的好坏,好的产品是从好的质量中来的,坏的产品是从坏的质量中来的,这其实是对质量极大的误解。
现在质量管理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数字至上,在很多专业质量人员那里,质量不过是一堆统计报表数字而已,不要以为那些考了这个质量证那个质量师的很牛,其实他们中大部分人对质量的理解也不就那么回事,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只能越干越累,越干越差。
这就引出最核心的问题来了,质量究竟是什么?
质量究竟是什么,有朋友提出来了:根据ISO8402“质量术语”定义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对这个定义没什么太多好讲的,关键的问题是:所谓的国际标准体系提出来的“质量”的定义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质量”的含义么?我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很多搞质量的人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我工作的企业里,搞质量的人想要的是报表上合格率均是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统计数字,不管这个数字有没有意义。
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在看统计报表的时候发现一个产品每天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但每天十一点半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却必然会产生出数量不等的废品,数量不大,所以不影响总体合格率,但我想了解一下真正的原因,后来通过询问班长及操作者,终于发现原来操作者在十一点半到下午一点这段时间内去吃午饭了,导致产品留在模具内时间过长,由此在固定时间段会产生废品,但因为数量不多,并没有引起重视,但在我看来,这却是很大的问题,虽然眼下并没有导致大问题的出现,积少成多,以后很有可能会造成大的质量事故。
类似的事情不止这一件,我的感觉就是,很多质量工作人员对报表的理解还停留在数字层面上,看不到报表后面隐藏的问题,总觉得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就可以了,不会出现问题;而且质量工作人员对现场的了解严重不足,这也就直接导致质量人员成为报表数字的俘虏,无法做出有实质意义的事情。
这里我想讨论一下质量的大方向这个问题。谈大方向的问题并不是谈如何才能做好质量工作的问题,一个是长期的道路方向问题,一个是眼下要解决的填饱肚子的问题,我主要想说的是大方向,并不是眼下如何能做好,因为我个人的感觉是,质量工作在目前条件下是很难做好的,思想层面放不开,员工以领导马首是瞻,无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导致质量工作无法切实有效大胆放开。
有句话讲: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这里的产品、品牌、标准其实就涵盖了质量的含义,虽然国际标准提出了质量的定义,但那只是最基本的定义,质量的含义远不止这些。
我理解的是:三流企业的产品代表质量;二流企业在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有更高层次的质量,叫做品牌;一流企业在品牌的基础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质量,叫做标准。所以质量工作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完全一致的,你要定位你是哪一流的企业,或者你想朝着哪一流的企业方向努力,然后再谈质量才有意义,否则一个不上进的三流企业,硬要拿一流企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做假资料去应付审核,又有何意义呢?
讲了这么多,最重要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将来质量工作能够朝着社会调查的方向走,目前质量管理中数字太多,人性人情太少,而社会调查的出发点是理性与感性,定量与定性并重的,多学习一些社会调查知识,将质量工作的部分重心从产品转到“社会”,认真研究,持之以恒,我相信这样做质量工作一定会取得相当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