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保健品  烟台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奶粉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食品生产管理 » 体系认证 » 正文

实验室如何进行方法确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1
核心提示:实验室如何进行方法确认
   方法确认具体来讲包括了标准方法的证实和非标方法的确认两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方法确认和方法证实的目的是什么:
 
  非标准方法确认目的:
 
  该非标准方法能否合理、合法使用;
 
  标准方法验证目的:
 
  实验室是否有能力按标准方法开展检测、校准活动。
 
  接下来我们看看标准方法证实和非标方法的确认应该如何做:
 
  标准方法证实:
 
  从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去证实实验室有能力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有能力开展检测、校准活动。
 
  验证的内容要从七方面去做:
 
  (1) 对执行新标准所需的人力资源的评价,即检测、校准人员是否具备所需的技能及能力;必要时应进行人员培训,经考核后上岗;
 
  (2) 对现有设备适用性的评价,诸如是否具有所需的标准、参考物质,必要时应予补充。
 
  (3) 对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评价,必要时进行验证。
 
  (4) 对物品制备,包括前处理、存放、辅助试剂等各环节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的评价。
 
  (5) 对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报告格式及其内容是否适应标准要求的评价。
 
  (6) 对新旧标准进行比较,尤其是差异分析与比对的评价。
 
  (7) 按标准要求进行完整模拟检测,出具完整结果报告。
 
  标准方法证实应有相关的文件规定及其证实的记录,标准方法变更后应重新证实。
 
  非标准方法确认:
 
  一个非标方法的确认,在文件中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方法适当的标识;
 
  b) 方法所适用的范围;
 
  c) 检测或校准样品是什么类型,以及对样品的描述;
 
  d) 被测参数的范围;
 
  e) 方法对仪器、设备的要求,包括仪器设备关键技术性能的要求;
 
  f) 需要用到的的标准物质;
 
  g) 方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对环境稳定周期的要求;
 
  h) 操作步骤,包括:
 
  —样品的标志、处置、运输、存储和准备;
 
  —检测、校准工作开始前需要进行的检查;
 
  —检查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使用前之前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结果的记录方法;
 
  —安全注意事项;
 
  i) 结果接受(或拒绝)的准则、要求;
 
  j) 需记录的分析数据;
 
  k) 不确定度评定。
 
  非标方法的技术确认,需要从五个方面确认:
 
  (1)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进行比较;
 
  (2)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3)实验室间比对;
 
  (4)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
 
  (5)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
 
  技术确认要尽可能全面,并需有确认记录。
 
  分析测试方法确认指导书(SOP)
 
  1、目的
 
  对实验室选用的各种方法进行确认,以证实实验室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方法,并能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在误差的允许范围之内,可在本实验室内运行。
 
  2、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引进的标准方法或对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设计(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也适用于对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而建立新方法。
 
  3、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指定专人负责方法的确认,并对方法确认的结果进行核查批准;
 
  3.2 参加方法确认的工程师应详细记录试验现象及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并编写成文件;
 
  3.3 相关人员严格按此作业指导书作业书。
 
  4、名词解释
 
  4.1 检出限
 
  方法检出限是指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小浓度(相对检出限)或最小质量(绝对检出限)。方法检出限的确定方法有不 同,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确定方法。
 
  4.2 线性
 
  线性关系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得到与被测物质的量或浓度具有直线关系的测定值的能力。
 
  4.3 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从均匀样品中抽取的复数个待测样品进行重复分析测定时,所得到的一系列测定数据彼此之间的一致程度。测定值的误差以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的形式表示。
 
  4.4 准确度
 
  准确度指分析方法所得测定值与真实值(标准值)相符合的程度,通常以测定重现精密度时所得总平均值与真值的差于真值的比值表示(真值一般使用理论值,如果理论值不存在或即使存在但很难求出的情况下,可采用经过确证或认可的数值来代替)。
 
  4.5 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度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在实际工作中,结果的不确定度可能有很多来源,例如定义不完整、取样、基体效应和干扰、环境条件、质量和容器的不确定度、参考值、测量方法和程序中的估计和假定、以及随机变化等。方法确认时,应努力尝试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所有分量,并作出合量的评估,并应确保报告结果的表达方式不会引起错觉。合理的评估应建立在对方法实施知识以及测量范围的基础上,并利用过去的经验。对各影响量产生的不确定度分量不应有遗漏,也不能有重复。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条件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
 
  4.6方法的灵敏度
 
  灵敏度可用仪器的响应值或其它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一个方法的灵敏度可因试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灵敏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作业内容
 
  5.1  线性评价
 
  5.1.1  准备至少5个不同水平的标准溶液,做标准曲线,对其回归方程及线性相关系数进行评价。
 
  5.1.2  标准曲线的最高点浓度不大于最低点浓度的50倍。
 
  5.1.3  曲线的最低点最好和报告的检出限相近。
 
  5.1.4  GC等有机测试的相关系数应该≥0.99,ICP等无机测试的相关系数应该≥0.995
 
  5.2   检出限确认
 
  5.2.1  方法检出限(MDL)
 
  l重复测定试剂空白中的标品至少7次,计算出标准偏差s,乘以3可以得到MDL的估计值。
 
  l选择质地均匀的样品,并确保样品无读数,加入和MDL估计值浓度相近的标品,重复试验至少7次,7次试验平均分布在三天内完成。
 
  l计算加标试验的标准偏差,MDL=t(n-1)×s
 
  其中 t值是指在99%置信区间,自由度为n-1时的t分布的系数,可查表得出
 
  n
 
  t
 
  7
 
  3.14
 
  8
 
  3.00
 
  9
 
  2.90
 
  10
 
  2.82
 
  注:计算得到的MDL值应该不超过10倍的加标量,否则,应该选择更低的浓度值重复上述步骤。
 
  计算加标样的回收率和RSD值,回收率的范围应该在70~130%之间,RSD≤20%。
 
  回收率=标品的实际值/加标的理论值×100%
 
  5.3  准确度和精确度确认
 
  5.3.1  准确度确认
 
  用加标回收率测定,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
 
  至少测试7次加标样,且7次加标样应该平均在三天做完。
 
  记录测试结果并计算回收率,回收率范围应该在80~120%之间, RSD≤20%。
 
  对ICP等的元素分析的回收率范围应控制在90~110%。
 
  5.3.2 精确度确认
 
  试验应尽量覆盖方法提及的不同材质样品
 
  试验加标水平应尽量覆盖方法的测试范围,要包括比MDL稍大的浓度点,线性的最高点
 
  重复试验至少七次,RSD≤20%
 
  5.4  试验的不确定度确认评估
 
  5.4.1 规定被测量,该资料在相对应的SOP中给出。
 
  5.4.2 识别不确定度的来源
 
  考虑与整体方法性能的要素有关的不确定度,例如可观察的精密度和相对于合   适的标准物质所测得的标准偏差,这些 构成了不确定评估中的主要分量。
 
  然后对其他可能的分量进行评估,量化那些显着的量。
 
  5.4.3 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化
 
  测量不确定度分为A类评定和B类评定:
 
  根据实际检测数据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重复测量的标准偏差,得出A类不确定度;
 
  根据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或者校准证书等信息用不同于A类评定的方法评定B类不确定度;
 
  5.4.4 计算合成不确定度
 
  根据有关规则对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合成,得到合成不确定度,用合成不确定度乘上包含因子可以得到扩展不确定度。
 
  5.5  数据记录
 
  试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试验的整个过程,包括样品的制备方法、标准品的级别及试剂的调配、试验环境、分析测试参数、注意事项、分析结果等。
 
  5.6方法确认报告的编写
 
  试验结束后,工程师应编写方法确认报告,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信息:
 
  a)  范围
 
  b)  被检测物品类型的描述
 
  c)  需要确定的参数和量值
 
  d)  所需的装置、设备及标准物质
 
  e)  要求的环境条件
 
  f)  方法验证参数记录,评定合格的判据和(或)要求。
 
  g)  需记录的数据以及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h)  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及结果
 
  i)  程序的说明,包括:
 
  被测样品的识别标志、处置、运输、储存和准备
 
  检测工作前的检查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必要时每次使用前的校准或调整
 
  数据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等
 
  5.7 方法确认报告的审核
 
  方法确认报告交给技术负责人等审核,经批准后方可在检测室推行该检测方法。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