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认可活动中,检定和校准是比较常见的两个词汇。检定和校准是量值溯源的手段,是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 而“ 计量确认”对大部分通过认可的检测实验室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
《 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中没有明确提到“ 计量确认” 这个概念, 但在实际的认可活动中, 评审专家会对计量确认 的过程进行审核。
认可准则要求用于检测、 校准和抽样的设备及其软件应到达要求的准确度, 并符合检测和/或校准相应的规范要求”;还要求“ 实验室应确保所购买的、 影响检测和/或校准质量的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材料,只有在经检查或以其他方式验证了符合有关检测和/或校准方法 中规定的标准规范或要求之后才投入使用 。所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
这两点其实就包含了对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要求,对检定/校准服务的确认, 是计量确认的核心过程。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中,“计量确认” 的定义为:“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
其中,最重要的是校准。那么“ 检定” 是否包含在“ 计量确认” 的过程里呢?
检定其实就是一个计量确认的过程, 只不过验证的对象是检定规程的要求, 而校准是与预期的要求做 比较。
对于检定规程 的要求可 以满足测量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 其计量确认的过程就是检定, 检定证书的结论就是计量确认的结论。
所以对于进行了检定的测量设备, 计量确认的过程已经由检定机构完成了, 这里重点谈一下进行校准的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的三步走
把计量确认看成一个过程, 有助于提高和保证计量确认结果的有效性。“ 计量确认” 定义的注2 是:“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 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第一步 计量确认设计
计量确认过程的流程:计量确认的设计包括确定校准的参数、 选择校准的方法 、 确定计量确认 的间隔, 分析校准的不确定度 (检测实验室适用时)、 确定设备的调整控制方法等。正确的设计是计量确认有效性的保证。
第二步 计量确认校准
校准就是按照量值溯源要求, 通过上一级测量标准及其装置测出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校准得到的结果是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 包括: 测量范围、 偏移、 重复性、 稳定性、 滞后、 漂移、 分辨力、 误差等, 校准证书会给出相应的计量特性。
在测量设备校准之前, 应该结合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 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量值制定校准计划, 规定应校准的量值和判断符合的标准。
第三步 计量验证
根据定义, “ 验证” 是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计量验证就是将测量设备的实际校准测量得出的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与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则验证通过, 即“ 计量确认” 结论为“ 合格” , 可填发合格标签并按要求进行封印。
如果被测测量设备的实际具体量值或示值误差及其技术参数不满足该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 则“ 计量确认” 结论为“不合格”, 该设备需要进行维修或报废。维修或新购的仪器仍需要按照这个步骤进行校准和确认。合格设备的标识或不合格设备维修就是第4个步骤决定和行动。开展计量确认工作时, 需要留下见证, 这就是计量确认纪录。
必要时计量确认的纪录应包括:
● 测量设备的名称、 型号、 编号、 制造单位;
● 完成“ 计量确认” 的日期;
●“ 计量确认” 的结果;
● 规定的“ 计量确认” 的间隔;
● 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
● 修正因子(或测量不确定度);
● 维修、 调整的情况等。
只用证实测量设备的校准结果符合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并做好验证纪录, “计量确认”工作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