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
通常为无微生物、中性pH和低矿物质成分,一般要经软化和消毒处理;清洗消毒用水最好包括热水和冷水,根据需要设定压力。对人工清洗来说,热水的温度一般不低于82℃。
2、氢氧化钠
作为普通清洗剂使用的最强的碱,1%的氢氧化钠溶液pH大约13。由于氢氧化钠的高pH,它对溶解蛋白质特别有效,也可以皂化脂肪。
3、碳酸钠
中强碱,其1%水溶液pH大约为11。其乳化脂肪、溶解蛋白质的能力一般。对铝、锡、锌腐蚀性很强。由于会产生碳酸钙沉淀,所以不适用于硬水。
4、硝酸
强酸,1%水溶液pH约为1,对去除矿物质盐沉淀非常有效,也可以溶解一些蛋白质,硝酸对不锈钢、铝具有保护性,但会腐蚀铬、镍、锡材料。硝酸具有杀菌作用。
5、磷酸
中强酸,其1%水溶液批号约为3。腐蚀性比硝酸弱的多。因此被广泛作为酸清洗剂。
6、柠檬酸、醋酸、草酸
弱酸,pH约为4.5,主要用于非不锈钢材料的清洗,草酸特别适用于地板等锈斑的去除。
7、软化剂
当用硬水清洗时,碱液中会出现沉淀,防止使用软水或添加剂形成钙、镁的可溶性化合物。
二、消毒剂
1、含氯化合物
含氯化合物是最早使用的一种化学消毒剂。杀菌机制是次氯酸的氧化、新生氧的氧化和氯化作用。含氯化合物不仅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完整性,也可以与细胞内的蛋白质作用,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还可以与细胞内地活性酶,如磷酸脱氢酶等作用使其代谢失调死亡。
常用于消毒的含氯化物种类很多,主要有漂白粉(精)、次氯酸钠液、(三)氯异氰尿酸(钠)等。
漂白粉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含32%~36%),含有效氯25~32%,能溶于水,呈混浊状,有大量沉淀;稳定性差。
漂白粉精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含77.4%),含有效氯80%~85%,易溶于水,有少量沉淀;稳定性较好。
GB/T 19106《次氯酸钠》中规定的A型次氯酸钠液质量标准,有效氯含量≥10%。《次氯酸钠类消毒液卫生质量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次氯酸钠原液有效氯含量在4%~7%之间。但由于次氯酸钠液不易久存,次氯酸钠多以点解低浓度食盐水现场制备。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盐。
二氯异氰尿素酸钠有名优氯净,白色精粉,有效氯含量60%~64.5%,易溶于水;性能稳定。低浓度下杀菌效果不及次氯酸盐,但在高浓度下,因其溶液可保持弱碱性,所以杀菌效果有时甚至可优于次氯酸钠盐类。
三氯异氰尿酸又名强氯精,白色结晶物质,有效氯含量≥90%。溶解度低。
2、醇类
醇类杀菌机制包括对蛋白质凝固变形作用,对微生物代谢的干扰和细胞的溶解作用,常用的是75%乙醇。
乙醇对细菌繁殖体、病毒、分枝杆菌均有杀灭作用,不能杀灭细菌芽孢,只用于消毒,不能用于灭菌。乙醇可作为增效、助溶剂与其他消毒剂复配,如与戊二醛、碘、氯己定、苯扎溴铵等有增效和协同杀菌作用。
3、酸类
酸类杀菌机制是改变环境pH,可抑制(干扰)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高浓度的氢离子,可使体蛋白变性和水解。常用的有乳酸。
4、过氧化物类
过氧化物类杀菌机制是释放出新生态原子氧,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因,主要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和二氧化氯等。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真菌、病毒等都有高效的杀灭作用。
过氧乙酸分子式为C2H4O3,弱酸性液体,易挥发、分解,腐蚀性强,有很强的刺激性醋酸味。过氧乙酸使用方法通常有:浸泡法、擦拭法、喷雾法和熏蒸法。
过氧化氢分子式为H2O2,弱酸性,较稳定,在碱性截止中分解速度比酸性介质要快,分解产物为水和氧。
臭氧分子式为O3,气体,略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1体积水可溶解0.494体积臭氧),易分解,在水中,20℃,pH为7.6时半衰期约为21min~22min。臭氧一般用于水消毒和空间环境消毒,水消毒浓度0.5mg/L~1.5 mg/L,作用时间5min~10min,水中保持残留臭氧为0.1 mg/L~0.5 mg/L。《工业卫生标准》中规定抽烟安全标准是0.32毫克/立方米,臭氧消毒空气时,必须是人不在的条件下。
二氧化氯分子式为ClO2,溶解度为2.9g/L,二氧化氯不稳定,受热或遇光易分解成氧和氯,引起爆炸;遇到有机物等能促进氧化作用的物质时也可产生爆炸。当溶液中二氧化氯浓度高于10%(质量分数)或空气中大于10%(体积分数)时,易发生爆炸。二氧化氯与含铝化合物比较优点主要有:不产生“三致效应”,pH适用范围广,能在pH1~10范围内保持很高的杀菌效率;与臭氧主要优点有二氧化氯再水中能维持微量,剩余的氧化能力稳定,作用持久,防止再次污染。二氧化氯消毒剂常用方法主要有混合加入、浸泡、熏蒸、喷雾、表面擦拭和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