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
1抛开“质量”讲“成本”是“飞蛾扑火”
一个项目的收益,要看项目交付物的质量是否高、成本是否低、工期是否短、风险是否可接受!
同等条件下,质量要求越高,意味着花费的成本也越高,反之,高成本却并不一定都会带来高的质量。
很多企业做项目,既强调高大上,同时又强调低成本、低投入,还要压缩时间、赶进度,最后把一个好端端的项目做成了四不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低成本项目的结果是,项目“交付物”质量低劣,既影响了生产的产品质量,又保证不了运行成本的合理性。
对于正常运行的工厂来说,大家都希望有效益、有利润,效益和利润从哪里来?当然是控制成本,但是控制成本不是一味地降低原辅料消耗甚至是降低原辅料质量,不是一味地降低备品备件库存和设备维修费用,更不是一味地减少劳动者数量、增加劳动者工时、甚至降低劳动者工资。
有些企业做项目舍得初期投资,完全是形象工程,很多名企,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内部管理也是一塌糊涂,为了维持光辉形象,也只能处处粉饰太平,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文件记录做的天衣无缝,把质量体系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对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于生产工艺的改进,效果微乎其微,GMP的实施,可是说是穿新鞋走老路,仅仅是提高了大家的文字能力和语言能力。
最后,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天天是文山会海,一个偏差接着一个偏差,一个文件接着一个文件升级、培训,庞大的质量体系整天忙得天昏地暗,与生产车间却毫不相干,生产车间仍然是在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起早贪黑、当牛做马、累死累活!
效益不好的企业,干脆把买来的文件束之高阁,把过认证时候的质量人员减了又减,工程人员和维护人员也走光了,GMP证书到手,GMP水平恢复到认证之前!
很多企业GMP认证上千万的投入,盲目扩容扩产,造成市场竞争更激烈,为了生存,低于成本价销售,当然不会低于生产成本,只是尽可能使用廉价原辅料、劣质备品备件和劣质耗材,使用廉价劳动力,根本没有办法提取折旧,这完全是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很多企业,年初都会制定“产量、销量、成本、利润”指标,甚至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下达“节能降耗、减低成本”的指标。 长此下去,产品质量必然无法保证,而离开了“质量”去追求所谓的低“成本”,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不计“成本”追求“质量”是“走火入魔”
也有一部分实力雄厚、财大气粗的企业,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价格最昂贵的设备、采用最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采用全世界质量最好的原辅料,这当然无可厚非,有钱任性!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适可而止,凡事都有一个最优的性价比。
假如现有条件下某项标准为2%,你非要制定0.5%的内控标准,你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更换设备、改进工艺,投入大量成本,本来想以最高的质量赢得市场,结果有一多半批次的产品不符合内控标准,又不舍得报废,只能“偏差处理”以“风险评估”的形式放行,给质量体系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大家都做了无用功,还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大家可以想一下,你们日常的“偏差”,有多少是因为控制策略不适当,制定的内控质量标准过高,制定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过窄,拿一道又一道的绳索,把自己捆绑的紧紧的,动一动浑身都疼,看似严苛的管理,实际到头来不是损失巨大,就是明紧暗松,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研发阶段,我们就要充分研究产品的质量属性,认真制定质量标准,工艺开发阶段就要考虑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的工艺设备,规划合理的设计空间,制定合理的验证策略和控制策略,为将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的高效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质量的控制,都是基于质量风险和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当然鼓励创新,但是决不是盲目的无谓的提高标准。
3质量体系与经济效益
质量与经济效益,大家应该都知道:
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市场,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好的价格,没有好的质量,只能陷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泥潭,最后也就彻底没了质量,彻底没了效益,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质量体系的经济效益,大家都把销售部门当做金娃娃,把生产部门当做金矿来挖,质量部门并不能有效的参与到生产过程控制中,而是变成了救火队、清洁工,出了问题出来收拾残局,对内是写写画画、纸上谈兵,对外(监管部门)是遮遮掩掩、粉饰太平。
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也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个好的质量体系,一定是项目提出阶段就要有质量人员参与,项目设计阶段就要有完整的质量团队,质量人员要参与整个项目建设的GEP实施过程,才能够对整个硬件系统有足够的熟悉和认识。
同时质量人员要参与研发向生产转移、参与工艺设计、参与产品投产、后续生产全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够了解产品本身,了解关键质量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只有了解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做好质量管理。
要做好这一切,首先要懂得科学知识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基于当前的科学知识发展水平和质量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将“人机料法环”的方方面面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不是“秀下限”打擦边球,也不是“秀恩爱”高调表演!
合理的水平,并不是对于某“个体”企业而言,现在很多人讲国情,讲企业实际情况,讲困难,讲生存,讲GMP不能够一刀切,目的就是,“我穷,我可以不高标准严要求,你有钱,你就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4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质量管理”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不是QC检验出来的!
质量更不是质量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出来的!
质量从来不是“质量管理”出来的!
质量应该是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灵魂里面的东西,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想到“我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我们生产的是质量属性”!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人监督人,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履行质量义务!
什么时候不需要QC的检验结果出来,每一个岗位的生产人员都可以自豪的说:“我生产的这一批肯定合格”!
什么时候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来处理质量问题,而是第一时间把质量问题消灭在生产现场!
什么时候不再需要处理一大堆的偏差,所有可能的风险、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都可以提前预见、提前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尽可能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早有预案,没必要天天吵架,天天开会研究偏差该谁报告、偏差该不该记录在案、该不该对检查员公开了!
说到底,什么时候“质量体系”还在,但是却不需要专门的质量人员,或者需要极少的质量人员,什么时候我们只要抓好“生产管理”,抓好服务于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需要专门的强调“质量管理”,我们的产品质量才会更有保证!
“有效、高效”的质量管理,任重道远,我们,一直都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