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熟处理,就是按照某些菜肴的需要,将已经过加工的原料,用氽水、过油、走红、或汽蒸的方法再行加热处理,使之保色、保鲜、保脆嫩,排血污、除异味,或达到半熟、刚熟,为正式烹调作准备。
一、 氽水
氽水又称焯水、水。就是把生原料放进水中加热,煮到符合烹调要求的半熟或刚熟程度的半成品。氽水,能够去除一些畜禽类肉和内脏的腥膻味,去除一些蔬菜类原料的苦涩味、辣味,有的干果类如板栗、核桃、莲子氽水后才容易去皮。氽水后原料能缩短正式烹调时间,使成菜保持原料的色鲜脆嫩。
氽水分为冷水锅和热水锅两种。
1、 冷水锅
就是冷水和原料同时下锅加热到煮沸。常用于冷水锅氽水的肉类原料,主要是牛肉、羊肉及家畜内脏,这些原料如果下热水锅,表面会骤然受热紧缩,里外生熟不一,腥膻和污血去不透。根茎类蔬菜一般也用冷水锅,因为笋类、土豆、慈菇、苕类、竽头等质地坚实或体积较大,下热水锅氽,可能会外烂内生。冷水锅氽水时,用不要淹过原料,边加热边翻动,除牛羊肉外,应在水沸后及时出料,时间不要过长。
2、 热水锅
就是将原料投入烧沸的水中。常用于热水锅氽水的肉类原料,主要是血污和异味较少的鸡、鸭、猪肉, 以及蹄筋等肉制品。大部分绿叶蔬菜如白菜、 青菜、 绿豆芽、 菠菜等及用萝卜, 莴笋等根茎类加工的丁丝、 块、条也是下热水锅氽水, 温度高速度快可以保持菜的营养素、 脆嫩和色泽, 如果下冷水锅煮的时间长, 势必破坏其营养、色素和脆嫩。
用热水锅氽水时,绿叶蔬菜、鸡鸭肝、海鲜等都要沸水快速出水,并用冷水漂清;容易脱色的菠菜、苋菜之类和色浅容易染色的土豆、笋等要单独氽水,以免互相染色;芹菜等有异味的原料也要单独氽,避免与其它原料串味。
二、过油
过油又称走油,就是将加工成型的原料,在不同油温的油锅内浸炸成半成品。过油能使原料具有酥脆或外焦内嫩的口感,这是其它方法所不能达到的。能使油分子渗透进土豆、茄子等含脂肪较少的原料, 显着增加原料的芳香气味和风味。 经过不同方法过油处理, 原料颜色呈金黄, 红艳或润滑洁白,增添了菜肴色彩。过油后原料形整不烂,保证了成菜的形态美观。
过油方法主要有滑油和跑油两种。
1、 滑油
又称划油,是指用中油量、低油温,将原料滑散成半成品的熟处理方法。滑油的原料一般都是较小而薄,大都要经过上浆码芡处理,使之不同油直接接触,使水分不易外溢,以保持其鲜香、细嫩的质感。原料下锅要徐徐划开,使受热均匀,避免粘连。
滑油,一般适用于烧、烩、煮的丝、丁、块、条等规格的原料,如鱿鱼肉丝、水煮鱼片、家常鱼片等。
2、 跑油
又称油炸,是指用大油量、中油温将原料炸成半成品的熟处理方法。由于其油温较高,能使原料定型、色美、酥脆、或外酥内嫩。
跑油的原料一般都是整形的或大块的原料,如用于煨、炖、蒸、焖、烧等法烹制的整鸡、整鸭、整鱼、大块肉,作脆皮鱼、豆瓣鲜鱼、红烧狮子头、葱烧鱼条、酥肉等。跑油的原料是否挂糊穿衣,则视菜肴的不同要求而定。
菜肴中要求外酥内嫩的如酥炸鱼条, 软炸大虾等, 应先用温油锅炸透捞出, 待油锅温度升高, 再用旺火旺油锅冲炸一下;要求内外酥脆的,则应在中火热油锅内炸一下后,再改用小火温油锅浸炸至酥脆。需要保持洁白的原料,过油时用猪油等白色动物油,同时还要注意火力不能太旺,油温不能太高,时间不能过长,以防原料变黄。
三、 走红
走红,就是对经过氽水、过油等初步熟加工的整鸡、整鸭以及时肘子等大块肉进一步上色入味的熟加工方法。走红可以增加原料色彩,除异味增香味,使原料定型,一般分为卤汁走红和过油走红两种。
1、 卤汁走红
将经过氽水或跑油后的原料,浸没在按菜肴需要而调和的有色卤汁锅中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继续加热至上色。如芝麻肘子、生烧转弯、豆渣全鸭等的坯料,就是经卤走红后再烹制成菜的。卤味常用八角、桂皮、花椒、葱、姜、糖、盐、酱油和红曲水等调成。
2、 过油走红
就是将经过氽水的原料,按照菜肴的不同需要,在表皮涂抹料酒或酱油、饴糖等,下油锅中炸上色的。如咸烧白、香糟鸡、油淋鸭等的坯料,就是过油走红上色的。
调味
一、 调味的作用
1、确定滋味
调味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菜肴的滋味。能否给菜肴准确恰当定味并从而体现出菜系的独特风味,显示了一位烹调师的调味技术水平。
对于同一种原料, 可以使用不同的调味品烹制成多样化口味的菜品。 如同是鱼片, 佐以糖醋汁, 出来是糖醋鱼片;佐以咸鲜味的特制奶汤,出来是白汁鱼片;佐以酸辣味调料,出来是酸辣鱼片。
对于大致相同的调味品,由于用料多少不同,或烹调中下调料的方式、时机、火候、油温等不同,可以调出不同的风味。例如都使用盐、酱油、糖、醋、味精、料酒、水豆粉、葱、姜、蒜、泡辣椒作调味料,既可以调成酸甜适口微咸,但口感先酸后甜的荔枝味,也可以调成酸甜咸辣四味兼备,而葱姜蒜香突出的鱼香味。
2、去除异味
所谓异味,是指某些原料本身具有使人感到厌烦、影响食欲的特殊味道。
原料中的牛羊肉有较重的膻味,鱼虾蟹等水产品和禽畜内脏有较重的腥味,有些干货原料有较重的臊味, 有些蔬菜瓜果有苦涩味。 这些异味虽然在烹调前的加工中已解决了一部分, 但往往不能根除干净,还要靠调味中加相应的调料,如酒、醋、葱、姜、香料等,来有效地抵消和矫正这些异味。
3、 减轻烈味
有些原料,如辣椒、韭菜、芹菜等具有自己特有的强烈气味,适时适量加入调味品可以冲淡或综合其强烈气味,使之更加适口和协调。如辣椒中加入盐、醋就可以减轻辣味。
4、 增加鲜味
有些原料,如熊掌、海参、燕窝等本身淡而无味,需要用特制清汤、特制奶汤或鲜汤来“喂”制,才能入味增鲜;有的原料如凉粉、豆腐、粉条之类,则完全靠调料调味,才能成为美味佳肴。
5、 调合滋味
一味菜品中的各种辅料,有的滋味较浓,有的滋味较淡,通过调味实现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如土豆烧牛肉, 牛肉浓烈的滋味被味淡的土豆吸收, 土豆与牛肉的味道都得到充分发挥, 成菜更加可口。 菜中这种调合滋味的实例很多,如魔竽烧鸭、大蒜肥肠、白果烧鸡等。
6、 美化色彩
有些调料在调味的同时,赋以菜肴特有的色泽。如用酱油、糖色调味,使菜肴增添金红色泽,用芥末、咖喱汁调味可使菜肴色泽鲜黄,用蕃茄酱调味能使菜肴呈现玫瑰色,用冰糖调味使菜肴变得透亮晶莹。
二、 调味的阶段
1、 原料加热前调味
调味的第一个阶段是原料加热前的调味,即菜中的码味,使原料下锅前先有一个基本滋味,并消除原料的腥膻气味,例如下锅前,先把鱼用盐、味精、料酒浸渍一下。有一些炸、熘、爆、炒的原料,结合码芡加入一些调味品,许多蒸菜都在上笼蒸前一次调好味。
2、 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
调味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原料加热过程中的调味,即在加热过程中的适当时候,按菜肴的要求加入各种调味品,这是决定菜肴滋味的定型调味。如菜中的兑滋汁,就是在加热过程中调味的一种方法。
3、 原料加热后的调叶
调味的第三阶段是原料加热后的调味,属于辅助性调味,借以增加菜肴的滋味。有些菜肴,如锅巴肉片、脆皮全鱼等,虽在加热前、加热中进行了调味,但仍未最后定味,需在起锅上菜后,将随菜上桌的糖醋汁淋裹在主料上。在菜中,炸、烧、烤、干蒸一类菜肴常在加热装盘后。用兑好调料的滋汁单独下锅制成二流芡浇淋在菜肴上; 煮、 炖、 烫一类菜肴一般调制味碟随菜上桌蘸用; 而各种凉拌菜则几乎全都是在加热烹制或氽水后拌合调料的,如用竞好调料的滋味汁浇淋在菜上,或调制味碟随菜上桌。
三、 调味的原则
1、 定味准确、主次分明
一味菜品,如果调味不准或主味不突出,就失去风味特点。只有按所制菜肴的标准口味,恰当投放各种调味品,才能味道准确且主次分明。
川菜虽然味型复杂多变, 但各种味型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 就是讲究用料恰如其分、 味觉层次分明。 同样是咸鲜味菜品,开水白菜是味咸鲜以清淡见称,而奶汤海参则是味咸鲜而以醇厚见长。再如同样用糖、醋、盐作基本调料,糖醋味一入口就感觉明显甜酸而咸味淡弱,而荔枝味则给人酸、甜、咸并重,且次序上是先酸后甜的感觉。川菜中的怪味鸡丝使用 12 种调味品,比例恰当而互不压抑,吃起来感觉各种味反复起伏、味中有味,如同听大合唱,既要清楚听到男女高低各声部,又有整体平衡的合声效果,怪味中的“怪”字令人玩味。
2、 因料施味、适当处理
即是依据菜肴中主辅料本身不同性质施加调味品,以扬长抑短、提味增鲜。
对新鲜的原料,要保持其本身的鲜味,调味品起辅助使用,本味不能被调味品的味所掩盖。特别是新鲜的鸡、鸭、鱼、虾、蔬菜等,调味品的味均不宜太重,即不宜太咸、太甜、太辣或太酸。
带有腥气味的原料, 要酌情加入去腥解腻的调味品。 如烹制鱼、 虾、 牛羊肉、 内存脏等, 在调味时就应加酒、 醋、糖、葱、姜之类的调味品,以解除其腥味。
对本身无显着滋味或本味淡薄的原料, 调味起增加滋味的主要作用。 如鱼翅、 燕窝等, 要多加鲜汤和必需的调味品来提鲜。
一些颜色浅淡、味道鲜香的原料,最好使用无色或色淡的调料且调味较轻,如清炒虾、清汤鱼糕等菜肴,只放少量的盐和味精,使菜品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此外,应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调节菜肴口味和颜色。人们的口味,往往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天气炎热的时候,
口味要清淡,颜色要清爽;在寒冷的季节,口味要浓,颜色要深些。还要根据进餐者的口味和菜肴多少投放调味品,
在一般的情况下,宴会菜肴多口味宜偏轻一些,而便餐菜肴少则口味宜重一些。
调制咸鲜味,主要用盐,某些时候,可以适当加一些味精,但千万别只靠味精增鲜。因不同菜肴的风味需要,也可以加酱油、白糖、香油及姜、椒盐、胡椒调制,但一定要明白糖只起增鲜作用,要控制用量,不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放了甜味调料;香油亦仅仅是为了增香,若用量过头,也会适得其反的。应用范围是以动物肉类,家禽、家畜内脏及蔬菜、豆制品、禽蛋等为原料的菜肴。如:开水白菜、鸡豆花、鸽蛋燕菜、白汁鱼肚卷、白汁鱼唇、鲜熘鸡丝、白油肝片、盐水鸭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