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计量检定证书格式建议
一份完整的计量检定证书格式由封面和内页组成, 内页包括计量标准信息与检定结果两部分。
1.计量检定证书封面格式
计量检定证书封面格式, 严格依据国质检量函〔2005〕861号《关于印发新版<检定证书>和<检定结果通知书>封面格式式样的通知》执行,建议封面增添二维码防伪技术信息, 使证书更具可靠性。
2.计量检定证书内页计量标准信息内容格式
计量标准信息内容格式无相关技术规范、规定可采用,造成诸多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计量标准信息内容格式不一,相关专家理解不同。现主要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属于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证书,编制计量检定所依据的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证书信息。属于非强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检定证书,编制计量检定所使用的主要计量标准器信息。
第二种理解是不区分强检与非强检计量器具,计量检定证书均编制计量检定所使用的主要计量标准器信息;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是计量行政部门赋予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实施量值传递的法制资质。检定所使用的主要计量标准器连续有效证书, 动态反映该计量器具最新的技术状况, 体现量值溯源的需求满足。计量检定证书若仅编制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信息, 无计量检定所使用的主要计量标准器信息, 会使法制意识不强的计量检定机构利用已获得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资质, 不再保持计量标准器连续有效证书,开展计量检定工作,将产生违背量值溯源性的问题,其结果也属无效,也从计量检定证书格式上失去了对量值溯源性的约束力, 会使顾客对计量检定证书的技术性产生歧义。若计量检定证书仅编制检定所使用的主要计量标准器信息, 无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信息, 从计量检定证书格式上失去对实施量传法制资质约束力,会使顾客对计量检定证书法制性产生歧义。
为此,计量检定证书从法制性角度, 包含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授权证书、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信息; 从技术性角度,包含计量标准考核证书、计量标准器量值溯源证书信息。建议计量检定证书内页格式计量标准信息部分, 同时编制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信息和计量检定所使用的主要标准器信息,从计量检定证书内页格式形式上,增加约束力,杜绝违法出具计量检定证书的行为发生,同时,有利于计量行政部门证后监督,也保证了计量检定证书格式的必要性、充分性和符合性。
3.计量检定证书内页检定结果信息内容格式
计量检定证书内页检定结果信息内容格式依据现行有效检定规程、结合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但内容应至少包括相应检定规程规定的内容。
计量检定结果的正确处理与结论描述
计量检定过程控制与结果处理
《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规定, 计量器具经检定合格的, 由检定单位按照计量检定规程规定出具《检定证书》。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由检定单位出具《不合格通知书》。但实际检定过程中对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处理,从技术服务角度, 对不合格计量器具可调整或修理, 使计量器具性能达到检定规程技术要求; 从资源节约利用角度, 对不合格计量器具经调整或修理后, 计量性能仍达不到要求可降低等(级)使用。为此,出具计量器具《检定证书》时有经检定合格、经调试修理合格、降等(级)3种情况。后两种情况出具《检定证书》时应慎重:
一是计量器具检定不合格,经调试或修理后计量性能达到规程要求时。依据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规定“机构进行检定,必须按《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出具检定证书或加盖检定合格印。当被检定的仪器以被调整或修理前后的记录,并报告调整修理前后的检定结果。”为此,出具《检定证书》内页检定结果信息应包含有调整或修理前后的两种检定结果。
二是经调整或修理后计量性能仍达不到要求,但符合下一等(级)要求时,在相应检定规程有可降低等(级)规定并能满足顾客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出具《检定证书》,但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应情重。
如某一机构建立的一套0.25级精密压力表检定装置送检0.25级不同量程的一组精密压力表,其中有一块经检定不合格,但符合0.4级计量性能要求,做了降级处理,顾客经送检获得了这一组精密压力表的《检定证书》,未做计量确认便开展计量检定,造成某一量程的计量误差增大,不符合量值传递要求;
又如,在计量证后监督中发现,有一计量检定机构在用气体流量计准确度等级为2.5级,送检计量检定证书结论下达为5级符合,未做计量确认便投入使用。而催化燃烧式甲烷测定器检定装置中的配套设备气体流量计,JJG678-2007《催化燃烧式甲烷测定器检定规程》中规定其准确度等级不低于4级,该气体流量计明显不符合准确度要求。因此,出具降低等(级)《检定证书》须先与顾客沟通是否满足需求。同时,出具降低等级《检定证书》要注意结论性用语,如0.16级精密压力表经检定示值误差超过了0.16级精密压力表技术要求,但符合0.25级精密压力表技术要求,其结论用语不可描述为“0.25级合格”正确结论应为“该表计不合格,建议降级作为0.25级使用”,否则可能发生误用,造成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