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确诊断,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用药时要先了解掌握养禽场以前的发病史、用药等情况。并详细收集本场禽的发病症状、特征,了解本场使用过哪几种疫苗进行免疫,要先区分传染病或非传染病,结合禽疫病流行病学的发生规律,通过详细的科学分析。务必查明病因,有条件时应进行实验室检测,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时要随时观察用药效果,记录用药及治疗情况。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同时制定一个备用方案,以便在临床治疗中及时矫正、修改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2、遵循用药原则,科学选择使用药物
根据家禽的生理特性用药。如禽类无汗腺,用解热镇痛药抗热应激效果不理想:禽缺乏充分的胆碱酯酶储备,对抗胆碱酯酶非常敏感。故驱除家禽线虫最好选择左旋咪唑:鸡有丰富的气囊,故气雾给药效果好。
要根据疗效高、副作用小、安全、价廉、来源可靠的原则选用药物。切勿一味追求使用新药、进口药、高价药。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有条件时要进行药敏试验,依照临床症状选择对病原微生物高度敏感的药物。做到对症下药。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包治百病的。滥用抗生素危害极大,除了增加成本外,还会造成耐药株的增加,或造成多种感染,并且污染环境。禽类对磺胺类药物的平均吸收率较其他药物高,故药量偏大或者用药时间长易发生毒性反应。磺胺类药物对肾脏、肝脏危害十分明显。一般不宜做添加剂长期使用。在同一养殖场应更换或交替使用抗生素。某种新型抗生索在同一禽场开始使用时。可能会效果很好。但长时间频繁使用该药物时,药物对细菌的敏感度就会逐渐减弱。
3、合理配伍
临床治疗时,合理配伍,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有的养殖户认为使用一种药物效果差。病菌耐药性强,要用多种药物配伍,加大剂量才会有效。虽然有些药物配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有些则不然。如磺胺类药与青霉索合用。就会降低青霉素的效果;磺胺类药与维生素C合用,会产生沉淀。因而在治疗时,要综合分析,抓住疾病本质、特点、疾病的发展规律等情况,结合兽药的性质、用途、用法、用量、适应症、不良反应、禁忌症及不同兽药之间拮抗作用和中和作用等因素科学用药,提高疗效。
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提倡使用中药,尽可能地减少药物残留。家禽的味觉功能较差。对饮食气味不敏感,再者,中药的防治功能较广,1个组方往往能够防治多种疾病,同时应用西药结合防治,也弥补了中药发挥作用慢的特点。西药和中兽药各有千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往往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和效果。
4、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时间、方法和疗程
家禽的给药途径一般有肌注给药、混饲给药、气雾给药、饮水给药四种。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的作用不一样,即可影响药物作用的快慢、维持时间的长短和药效的强弱,有时还会引起药物作用的性质改变或产生毒性。家禽对某些药物及剂量大小比较敏感,而药物的剂量是决定治疔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安全系数小的药物,切勿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应严格遵守该项药物规定的剂量、疗程、方法。切不可见到症状改善即停止用药,或减少用药次数。或改变用药方法。因疗程不足可能会引起致病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及导致疾病的复发,改变用药方法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
5、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防止药物在禽体及禽蛋中残留
畜禽的药残问题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的大问题,国家对抗生素、合成抗生索等药物,在用于食品动物时都规定了严格的残留量标准和休药期,在临床时必须严格遵守。
6、转变养殖观念,加强饲养管理及目常保健,重视“预防为主,防置于治”的原则
养殖户偏向于使用抗生素预防疾病,却很少考虑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免疫增强剂来增强畜禽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如通过添加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复合酶、益生素等营养物质来改善畜禽胃肠道功能。在治疗时添加适量矿物质有利于家禽疾病的恢复。要改变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通过科学的免疫程序来防止疫病的发生。
动物所处的环境比人类差,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动物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到护理是“良好的营养”的重要性。因为很多动物疾病只有在营养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较快康复或缩短发病时间。要把护理做为临床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7、抓好消毒工作,杀菌灭源,减少疾病的发生
消毒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打破传统观念。给隶禽创造一个卫生、通风良好的环境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要树立起消毒能“治”病和消毒比治病更容易、成本更低的理念。科学制定消毒方案,切实抓好定期和临时消毒工作。消毒剂也应交替使用,如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消毒药,病原体也会产生一定的耐受性,要遵守消毒规程。
8、牢固树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观念
临床用药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树立发展绿色畜牧业、生产绿色动物产品及确保动物产品安全的思想观念。因绝大多数药物或多或少都含有化学成分,倘若经常使用会造成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甚至可导致受体动物癌变、突变、畸变及产生耐药性等。所以,一定要科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