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1年台湾的“塑化剂风波”之后,相信公众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俗称塑化剂)并不陌生。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一种常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无色无味。世界卫生组织对塑化剂(DEHP)规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每公斤0.025毫克。
研究表明塑化剂(DEHP)有类雌激素效应、肝毒性、肾毒性、可能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障碍、可能致癌。
食品中的塑化剂检测标准是GB5009.27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标准中规定了18种常见塑化剂的检测方法。
卫办监督函〔2011〕551号明确规定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塑化剂DEHP、DINP、DBP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0.3mg/kg;9.0mg/kg。而这次事件中茅台路夜市大饼油条店内油条的塑化剂(DEHP)数值为3.64mg/kg,超出限量值1倍多,属于不合格产品。
那么,油条中为什么含有塑化剂?
可能来源主要有:
1.炸油条使用的食用油中含有塑化剂,部分食用油可能由于生产流程中接触塑料配件产生塑化剂迁移而含有塑化剂;
2.添加了含有塑化剂的香精香料;
3.油条制作过程中高温接触到塑料制品发生塑化剂迁移。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塑化剂风波,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1.做好原材料的质检工作,选择品质有保证原材料供应商并要求提供合格的检测报告,尤其是食用油;
2.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食品加工工具必须严格把关,避免用塑料食品接触材料长时间高温接触油脂,加速塑化剂迁移,严格按照食品接触材料标示围使用;
3.新炸的油条尽量避免高温接触塑料制品,减少塑化剂迁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