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食品企业来说,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实际运用的文件如何编写呢?
以下总结了5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接下来,详细为大家说明:
要点一:应明确“谁来做”-----切忌用“相关部门”
【原 因】制定文件,目的是要给使用的人看的,要让读者迅速明确这份文件与自己是否相关。
【表达方式】在文件中专门设置“职责说明”,将文中涉及的相关部门和岗位分别描述起在该制度中的职责。同时,在具体管理要求/操作步骤的表述中,也应明确每一个步骤由谁执行,交付给谁,不可使用“相关部门”这类的含糊字眼。
【示 例】

要点二:框架“逻辑化”-----切忌不分层级的罗列
【原 因】文件要让读者迅速掌握文件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归类,让使用人员能快速掌握该制度的整体框架和要点。
【表达方式】文件的主体结构可按照如时间,步骤,空间、工段等分别进行描述,并用加黑字体等方式突出。建议同一层级的归类数量控制在7个以内,因为人们阅读时的短时记忆贮存信息数量是有限的,大约为7±2个组块,甚至更少。

【示 例】

改成:

要点三:明确“记录点”-----切忌写“形成记录”
【原 因】文件所规范的内容,应让使用人准确无误地执行,而不需要再依靠其他途径(如询问他人)就可以结合现场迅速掌握,不明确的记录填写要求,会造成读者的困扰。
【表达方式】在文件编制过程中,如涉及有记录填写,应明确填写的记录表格名称以及填写的内容,不要写类似“应将结果形成记录”,“完成记录填写”,而不说明具体到底写在哪份表格,填写什么内容。
【示 例】

改成:

要点四:说明“非常态”-----切忌只写“理想状态”
【原 因】在各类执行类文件编制的初衷,都是为了通过文件实现对某个活动的各个步骤/层级的规范,但如果活动无法实现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在文件中表述“非常态”的处置情况。
【表达方式】在文件编制过程中,对于容易出现异常情况的步骤,要分开表述正常状态下的处置方式,和“非常态”的处置方法。从而确保在各种条件变动的情况下,文件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要点五:建立“关联性”----切忌“独门独户”
【原 因】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制定若干层级/不同适用范畴的文件,在编制新的管理制度时,充分考虑已有文件的描述,才能避免文件间的相互矛盾,并在未来可能修订文件时,能综合考虑。
【表达方式】在文件中专门设置“引用文件”模块,说明拟编制文件隶属于具体的那个文件。此外,在文件描述中,有涉及与其他文件相互交叉或执行其他文件要求的,应将被引用的文件名称规划写出,而不能含糊其辞,导致使用者不能有效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