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烟台  黑作坊  奶粉  黑窝点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食品生产管理 » 生产技术 » 正文

南太平洋鱿鱼船上蒸煮加工工艺优化与品质特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7  来源:食品科学
核心提示:鱿鱼具有生命周期短、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牛磺酸的特点,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深受人们喜爱的水产品,并且其含有接近全蛋白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鱿鱼具有生命周期短、资源丰富、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牛磺酸的特点,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深受人们喜爱的水产品,并且其含有接近全蛋白的人体必需氨基酸。近年来,由于北太平洋和阿根廷鱿鱼的产量下降、价格上升,因此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的南太平洋鱿鱼逐渐成为国内水产企业加工鱿鱼制品的主要原料,但现有的远洋捕捞加工运输模式对鱿鱼的鲜度、质构等均造成较大影响。
 
 
  来自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富丹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的罗春艳、方旭波、孙海燕等人利用自主设计的鱿鱼船上蒸煮设备,研究最适船上蒸煮加工工艺以及对鱿鱼品质特性的影响。
 
 
  1.鱿鱼蛋白热变性温度的测定结果
 
  DSC分析得鱿鱼的变性温度为78.9 ℃,可见鱿鱼的蒸煮温度应大于78.9℃,故设定其单因素试验的蒸煮温度为80、85、90、95、100 ℃。
 
  2.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蒸煮温度的变化
 
  蒸煮过程能引起肌原纤维的紧缩和变性,从而导致可溶性成分的丢失,进而造成质量上的蒸煮损失。综合考虑鱿鱼的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选取蒸煮温度在85 ℃左右比较合适。
 
  3.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蒸煮时间的变化
 
  鱿鱼在蒸煮过程中蒸煮损失一般发生在前15 min内,故实验考察了蒸煮时间7~15 min对鱿鱼蒸煮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蒸煮时间在9~11 min的范围内比较理想。
 
  4.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料液比的变化
 
  料液比在1∶3~1∶4(kg/L)之间蒸煮损失率的增加趋于平缓,蒸煮损失率变化不大,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是在1∶3~1∶4(kg/L)之间变化不明显。因此,确定料液比为1∶3(kg/L)。
 
  5.响应面试验结果
 
  三因素对鱿鱼片Y1(蒸煮损失率)的影响顺序为:A蒸煮温度>B蒸煮时间>C料液比;对Y2(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顺序为:A蒸煮温度>C料液比>B蒸煮时间。故鱿鱼船上蒸煮加工工艺的最适条件为蒸煮温度85.25 ℃、蒸煮时间10.72 min、料液比1∶2(kg/L),此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5.72%和15.16 mg/g,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及方便性,设定蒸煮温度85 ℃、蒸煮时间11 min、料液比1∶2(kg/L)。本回归模型拟合度好,误差小能够较好地反映真实实验值,能准确预测和分析鱿鱼片的船上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6.扫描电镜结果
 
  鱿鱼横向切面结果
 
  蒸煮工艺能造成鱿鱼肌肉组织一定的破坏,但破坏少、影响小。
 
  鱿鱼纵向切面结果
 
  蒸煮工艺可使鱿鱼纵向切面肌肉组织收缩出现空隙,但影响较小,未达到断裂的程度。
 
  7. SDS-PAGE分析结果
 
  在原肌球蛋白和肌球蛋白轻链等小分子蛋白间,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的变暗、变浅、消失现象,说明此蒸煮工艺会破坏,并使得鱿鱼的小分子蛋白损失。
 
  8.质构分析与TVB-N含量
 
  此蒸煮工艺能增加鱿鱼的弹性、咀嚼性、胶黏性,使其口感更佳;并且鲜度指标TVB-N含量为(28.12±0.34) mg/100 g,较新鲜鱿鱼显着降低(P<0.05)。
 
  结论
 
  二次回归模型方程拟合度好、误差小,能较好地反映真实实验值,确定最适船上蒸煮工艺为蒸煮温度85 ℃、蒸煮时间11 min、料液比1∶2(kg/L),在此参数下得到的蒸煮损失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5.53±0.25)%、(15.38±0.16)mg/g;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蒸煮后的鱿鱼肌肉组织横切面破坏小、影响小,纵切面肌束空隙增大;SDS-PAGE图谱显示蒸煮后的鱿鱼原肌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条带变浅消失,其他蛋白条带没有明显的条带产生和消失现象;质构特性无显着变化;TVB-N值为(28.12±0.34)mg/100 g。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