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富丹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的罗春艳、方旭波、孙海燕等人利用自主设计的鱿鱼船上蒸煮设备,研究最适船上蒸煮加工工艺以及对鱿鱼品质特性的影响。
1.鱿鱼蛋白热变性温度的测定结果
DSC分析得鱿鱼的变性温度为78.9 ℃,可见鱿鱼的蒸煮温度应大于78.9℃,故设定其单因素试验的蒸煮温度为80、85、90、95、100 ℃。
2.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蒸煮温度的变化
蒸煮过程能引起肌原纤维的紧缩和变性,从而导致可溶性成分的丢失,进而造成质量上的蒸煮损失。综合考虑鱿鱼的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选取蒸煮温度在85 ℃左右比较合适。
3.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蒸煮时间的变化
鱿鱼在蒸煮过程中蒸煮损失一般发生在前15 min内,故实验考察了蒸煮时间7~15 min对鱿鱼蒸煮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蒸煮时间在9~11 min的范围内比较理想。
4.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料液比的变化
料液比在1∶3~1∶4(kg/L)之间蒸煮损失率的增加趋于平缓,蒸煮损失率变化不大,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是在1∶3~1∶4(kg/L)之间变化不明显。因此,确定料液比为1∶3(kg/L)。
5.响应面试验结果
三因素对鱿鱼片Y1(蒸煮损失率)的影响顺序为:A蒸煮温度>B蒸煮时间>C料液比;对Y2(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顺序为:A蒸煮温度>C料液比>B蒸煮时间。故鱿鱼船上蒸煮加工工艺的最适条件为蒸煮温度85.25 ℃、蒸煮时间10.72 min、料液比1∶2(kg/L),此条件下的蒸煮损失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5.72%和15.16 mg/g,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及方便性,设定蒸煮温度85 ℃、蒸煮时间11 min、料液比1∶2(kg/L)。本回归模型拟合度好,误差小能够较好地反映真实实验值,能准确预测和分析鱿鱼片的船上蒸煮损失率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6.扫描电镜结果
鱿鱼横向切面结果
蒸煮工艺能造成鱿鱼肌肉组织一定的破坏,但破坏少、影响小。
鱿鱼纵向切面结果
蒸煮工艺可使鱿鱼纵向切面肌肉组织收缩出现空隙,但影响较小,未达到断裂的程度。
7. SDS-PAGE分析结果
在原肌球蛋白和肌球蛋白轻链等小分子蛋白间,蛋白条带出现明显的变暗、变浅、消失现象,说明此蒸煮工艺会破坏,并使得鱿鱼的小分子蛋白损失。
8.质构分析与TVB-N含量
此蒸煮工艺能增加鱿鱼的弹性、咀嚼性、胶黏性,使其口感更佳;并且鲜度指标TVB-N含量为(28.12±0.34) mg/100 g,较新鲜鱿鱼显着降低(P<0.05)。
结论
二次回归模型方程拟合度好、误差小,能较好地反映真实实验值,确定最适船上蒸煮工艺为蒸煮温度85 ℃、蒸煮时间11 min、料液比1∶2(kg/L),在此参数下得到的蒸煮损失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5.53±0.25)%、(15.38±0.16)mg/g;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蒸煮后的鱿鱼肌肉组织横切面破坏小、影响小,纵切面肌束空隙增大;SDS-PAGE图谱显示蒸煮后的鱿鱼原肌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条带变浅消失,其他蛋白条带没有明显的条带产生和消失现象;质构特性无显着变化;TVB-N值为(28.12±0.34)mg/10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