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食品  烟台  奶粉  保健品  海产品  周黑  黑窝点  黑作坊  全聚德  小龙虾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检测技术 » 实验室常识 » 正文

微生物基础知识总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4
核心提示:细菌: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基团异位:是在研究糖的运输时发现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发酵: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互生关系:两种可以独立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表面形成的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拮抗: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某种生物能够产生某些;鞭毛:某些杆菌或弧菌菌体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十根细;营养物质:
   细菌: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基团异位:是在研究糖的运输时发现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发酵: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互生关系:两种可以独立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表面形成的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拮抗: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某种生物能够产生某些;鞭毛:某些杆菌或弧菌菌体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十根细;营养物质:
 
  细菌: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微生物 基内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主要是吸收营养物质的菌丝 化能异养型:这类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
 
  基团异位:是在研究糖的运输时发现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且运输过程中需要能量,被运输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运输叫基团移位
 
  发酵: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互生关系:两种可以独立生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其生命活动或对一方有利或对双方都有利,即两种生物体共同生活比单独生活更好的相互关系。
 
  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表面形成的一层松散透明,粘度极大,形态较固定的胶状物质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性休眠体 气生菌丝:二次菌丝,基内菌丝长到一定时期向空间生长的菌丝, 合成代谢: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 光能异养型:这类微生物不能以CO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需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拮抗: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某种生物能够产生某些代谢产物抑制它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他们的相互关系。
 
  鞭毛:某些杆菌或弧菌菌体表面着生的一根或数十根细长、波浪形弯曲的丝状体结构,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酵母菌:一类以出芽繁殖为主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
 
  营养物质:凡能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水活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的蒸气压力与同样条件下纯水蒸气压力之比 呼吸: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等电子载体,再经过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菌种衰退: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现象 真菌:有细胞壁,有一至多个细胞核,无叶绿体体,以异养的方式生活,少数类群为单细胞的,而大多数都具有发达分支的菌丝体,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一类微生物。 分生孢子:菌丝分枝顶端细胞或菌丝直接分化而来的分生孢子梗经过分割、缩缢形成的单个或成簇的孢子。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化能自养型:这类微生物利用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作为它们生长所需的能量,以CO2或碳酸盐作为的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利用电子供体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无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紧密的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甚至彼此不能分离。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产物,在组织上形成新的形态,结构的相互关系 生长因子: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光能自养型:这是一类能以CO2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进行生长的的微生物, 分解代谢: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
 
  反馈抑制:在某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终产物)过量时,这个产物可反过来直接抑制该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活性,促使整个反应过程减慢或停止,从而避免了末端产物的过多积累。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取得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并对后一种生物造成损害甚至致死的现象
 
  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3)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4)生长繁殖快,培养容易5)容易发生异变,适应能力强
 
  细菌的基本形态:具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内膜系统(间体,载色体,羧酶体),细胞核,质粒,细胞质(核糖体,气泡,颗粒状内含物)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革兰氏染色反应机理: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份和结构不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的含量和交联程度均较高,层数也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脱出细胞壁;另外,由于脂类含量很低,经乙醇脱色处理后,主要引起肽聚糖脱水,使网孔孔径变的更小,通透性进一步降低,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呈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肽聚糖含量与交联程度较低,层数也少(多数1层,个别至多2层),故其壁较薄,壁上的孔隙较大;再者,细胞壁的脂类含量高,经乙醇脱色处理后,细胞壁因脂类被溶解而孔隙更大,所以结晶紫—碘复合物极易脱出细胞壁,酒精脱色后成无色,经沙黄复染,就呈现沙黄的红色。
 
  荚膜功能:A.防止细菌变干;B.吸附阳离子;C.形成菌胶团防止原生动物、真核生物吞噬; D.防止宿主吞噬细胞吞噬;E.防止噬菌体和其他物质(溶菌酶或补体)的侵害;F.是主要的表面抗原;G.是某些病原菌必需的粘附因子。
 
  芽胞形成过程:轴丝形成→形成前芽孢 →前芽孢隔膜形成 →前芽孢发育成熟→芽孢形成 →芽孢囊裂解,芽胞游离
 
  细菌繁殖方式及过程:二分裂方式,①菌体伸长,核质体分裂②形成横隔壁③子细胞分离 细菌菌落特点:湿润、粘稠、易挑起,质地均匀,菌落各部位颜色一致
 
  放线菌:具有丝状分支细胞的原核微生物。 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细胞呈丝状分支,无隔膜,一般呈单细胞。
 
  放线菌繁殖方式:主要通过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也可借菌丝断裂片段繁殖 放线菌菌落特征:较小、坚实、干燥、多皱,不挑起,表面有放射状沟纹。
 
  真核微生物及病毒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芽殖,芽裂,裂殖),有性繁殖(子囊孢子)
 
  酵母菌的生活史:有三种类型1. 单倍体型2. 双倍体型3. 单双倍体型,如:单倍体型:在生活史中单倍体阶段较长,二倍体细胞不能独立生活,故二倍体阶段很短,如八孢裂殖酵母。其过程要点为:单倍体营养细胞裂殖繁殖:两个营养细胞接触发生质配,质配后立即核配;二倍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或8个单倍体子囊孢子
 
  酵母菌出芽过程:母细胞形成小突起→核裂→原生质分配→新膜形成→形成新细胞壁
 
  酵母菌菌落特征:大而厚,圆形,光滑湿润,粘性,颜色单调。常见白色、土黄色、红色。 霉菌繁殖方式:无性孢子(内生孢子—孢囊孢子;外生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菌丝细胞形成—厚垣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菌丝片段伸长,产生分枝—断裂繁殖
 
  接合孢子形成过程:原配子囊→配子囊→配子囊接合→接合孢子
 
  霉菌菌落特征:大、疏松、干燥、不透明,多呈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菌体可沿培养基表面蔓延生长,由于不同的真菌孢子含有不同的色素,所以菌落可呈红、黄、绿、青绿、青灰、黑、白、灰等多种颜色。
 
  病毒:一类体积非常微小,结构及其简单,性质十分特殊的生命形式。 病毒特征:1)个体极小;(2)缺乏独立代谢能力;(3)没有细胞结构;(4)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5)具有双重存在方式是。
 
  病毒的化学组成:核酸和蛋白质。病毒的增殖过程:吸附→侵入→合成→装配→释放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形态 大小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繁殖方式 菌落 对化学治 疗剂的敏感性 生长PH 代谢类型 遗传重组方式 真核微生物 直径从2um-100um 葡萄糖,甘露聚糖等 常有固醇 线粒体,内质网,液泡等; 核糖体80s,无间体 有核膜核仁,多条染色体 DNA和RNA与蛋白质接合 酵母菌:芽殖为主 霉菌: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酵母菌:较大,圆形,光滑 霉菌:大而疏松,多为毛状 对多烯类抗生素敏感 对青霉素,四环素等不敏感 偏酸性 异氧型,好氧,兼性厌氧 无固氮能力 有性生殖, 原核微生物 直径小于2um 主要是肽聚糖 一般没有固醇(支原体除外) 无线粒体,内质网等,核糖体70s,有间体 无核膜核仁,单条染色体,DNA和RNA不与蛋白质接合 裂殖为主,极少数具有有性接合 细菌:小,有多种形状,光滑 放线菌:小而致密,干燥 与真核微生物相反 中性或为碱性 直氧型与异氧型,专性或兼性好氧与厌氧,有固氮能力 转化,转导,接合等 大多为多细胞,分枝状菌丝体 单细胞,不分枝(放线菌除外) 微生物的营养及代谢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碳源(2)氮源(3)能源(4)无机盐(5)生长因子(6)水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氧型,光能异氧型,化能自氧型,化能异氧型根据碳源,能源,供氢体划分
 
  水活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一般在?w为0.60-0.99的条件下生长,?w过低时,微生物生长的迟缓期延长,比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减少。过高微生物过早死亡。且微生物不同,其生长的最适?w不同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异位 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条件适宜,经济节约
 
  培养基的类型:根据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培养基。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按物理状态不同划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按用途不同划分: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微生物代谢中氨基酸的合成:1、氨基化作用:α-酮酸与氨反应形成相应的氨基酸2、转氨基作用:指在转氨酶催化下,使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酮酸,形成新的氨基酸的过程3、前体转化:糖代谢中间产物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合成
 
  自氧微生物对CO2的固定的三条途径:卡儿文循环,厌氧乙酰—CoA途径,还原性三羧酸循环途径 酶活性调节: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它是通过改变现成的酶分子活性来调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1.酶的激活:在分解代谢途径中,后面的反应可被较前面的中间产物所促进的现象。2。反馈抑制:某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终产物)过量时,这个产物可反过来直接抑制该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活性,促使整个反应过程减慢或停止,从而避免了末端产物的过多积累。又可分为:1、直线式代谢途径的反馈抑制2、分支代谢途径的反馈抑制(同工酶调节,协同反馈抑制,累加反馈抑制)
 
  EMP途径:主要为:(1) 葡萄糖 → 1,6-二磷酸果糖(2) 1,6-二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3) 3-磷酸甘油醛 → 2-磷酸甘油酸(4)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结果:一份子葡萄糖转变为2份子丙酮酸,产生2份子ATP和2分子NADP+氢离子(有氧条件)
 
  微生物的生长,遗传和变异
 
  纯培养的分离方法:稀释倒平皿法,平板划线法,单细胞挑选法,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获得同步培养方法有:(一)选择法 1、离心分离法2、过滤分离法3、膜洗脱法(二)诱导法1、控制温度 2、控制培养基成分 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1.直接计数法2.平板菌落计数法3.平板计数法4.薄膜过滤计数法5. 比浊法6.称重法7.含氮量测定法8.DNA含量测定法 细菌群体的生长(生长曲线):以细菌数量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分为四个时期及特点:1.延迟期:细胞分裂迟缓,代谢活跃,细胞体积增长快,细胞质均匀,细胞中蛋白质和RNA含量高,对不良环境抵抗力降低,容易产生各种诱导酶等。2.对数期:进入快速分裂阶段,细胞代谢活性最强,酶活力高而稳定,生长速率最大,对环境变化敏感。3.稳定期:细胞的繁殖速度相等,即生长速度常数为0,细胞的总数达到最高点。4.衰亡期:菌体死亡速度大于新生的速度,即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活细胞数明显下降 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温度 各种微生物都有3种基本温度: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生长温度 。根据最适生长温度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三类:嗜冷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嗜热微生物。2)辐射3)氧气四)氧化还原电位五)水分 三个经典实验(其一):利用示踪元素对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吸附、增殖和释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示踪元素: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1)32P标记的噬菌体混合10min 捣碎器打散离心,上清液含15%放射性,沉淀部分含85%放射性。沉淀细胞进一步培养可产生大量完整的带32P子代噬菌体 2)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10`min捣碎器打散离心,上清液含75%放射性, 沉淀部分含25%放射性,沉淀细胞进一步培养可产生大量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结论:说明在噬菌体感染过程中,其蛋白质外壳根本未进入宿主细胞,进入细胞的只有DNA,而进入宿主细胞的DNA 可以使整个T2 噬菌体复制完成,因此证实了DNA是噬菌体遗传信息的载体。
 
  基因突变的类型:营养缺陷型、抗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
 
  基因突变的特点:自发性、不对应性、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性、可逆性。 DNA损伤的修复:光复活作用、暗修复作用(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怎么防止衰退,如何复壮:衰退:控制传代次数;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进行接种传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复壮:纯种的分离、通过宿主体内生长进行复壮、淘汰已衰退的个体。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1)细菌 数量:70~90%;种类:主要为腐生,少数自养;分布:表层最多,随土层加深减少,厌氧菌反之。(2)放线菌 数量:5~30%(3)真菌(4)藻类(5)原生动物。为什么这样分布:同一土体由于微环境的通气、水分、营养等状况都存在着差异,致使不同微生物呈立体分布。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再生。空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各种有机物,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动植物及微生物尸体被有些微生物分解又产生CO2,一小部分有机物通过地质作用生成石油等物质,经开采利用释放除CO2。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将分子态氮转化为氨态氮供植物利用。通过氨化作用将含氮有机物转化为氨供植物吸收。又通过分解和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将有机及无机氮转化为分子态氮,释放到大气中,维持自然界氮素平衡。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