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种情况,一开始我们也是十分疑惑,新版检测方法的霉菌是从哪里来的呢!需要分析原因啊。我们实验室按照“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的因素展开分析:
1、人员操作误差。实验室共有实验员4人,4人都是严格按照国标方法进行检测,且检测人员均是通过上岗前考核的人员,其中3人是有着2年以上的微生物检测经验。并且不同人员检测的样品均出现两版国标检测方法的巨大误差,因此判定与人员误差相关性不大。
2、设备误差。检测使用的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移液枪等均无异常,且当天检测的其他项目的均无异常,因此基本排除设备引入的误差。
3、检测用品引入的误差。当天使用的无菌生理盐水、无菌平皿等均为同一批次,可以排除引入误差的可能性;但由于两版国标要求的培养基灭菌时间不同,因此培养基引入的误差需要进行分析。
4、检测方法的引入的误差。两版国标的区别之处较多,检测方法有很多不同,总结起来有以下一点重要的:第一,稀释液由无菌水换成无菌生理盐水;第二,培养基的倾倒量增加;第三,培养基的灭菌时间降低;第四,培养方式为由倒置培养变为正置培养。所以检测方法的改变是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重要原因。而具体是由哪个变化或者哪些变化引起的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5、检测环境和培养环境引入的误差。两版国标检测的平皿在同样的检测和培养环境进行检测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因此环境不作为主要的分析方面。
经过我们的第一轮分析,我们基本确定了检测方法和培养基引入的误差应该此次检测异常的原因。两版国标的在培养基的灭菌时间上有区别,新版国标的培养基灭菌时间为15min,少于旧版的20min。
而事实上,新版国标里灭菌时间减少主要是考虑到培养基里糖类物质流失的问题,而真菌类微生物在121℃的温度下,15min就能保证杀灭,因此不太可能是培养基引入的霉菌。所以只能是检测方法中的某个因素导致的,而我们一直认定应该是正置培养这个因素。
国标改成培养皿正置培养主要考虑到的是酵母菌霉菌检测在培养的4-5天内需要每天观察和记录平皿上的菌落情况,10版国标要求倒置培养时,观察的时候需要反转平皿,导致霉菌的孢子会散落到培养基上产生次生菌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那为什么正置培养会有霉菌引入呢?我们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进行了头脑风暴,我们提出的假设是:培养箱已经被霉菌污染。
我们假设:培养箱内有着很多霉菌孢子,由于培养箱的底面在加热,所以整个培养箱的会存在一个向上的气流,孢子会跟随气流向上飞散。倒置培养时,孢子向上飞散的时候遇到的是培养皿盖,而正置培养会通过两个培养皿的缝隙,有可能会进入培养皿内倒置污染。为了验证培养箱是否污染,我们设计了一个试验:将两个平皿正置培养在培养箱,同时取两个平皿装进自封袋里,自封袋里留存足够空气,也放在培养箱里正置培养。结果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想,自封袋里的平皿没有霉菌生长,而其他两个平皿均被霉菌蔓延。
找到了霉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也就有了应对的策略。我们将培养箱进行彻底的消毒,使用了75%酒精和新洁尔灭两种消毒剂对培养箱进行了全面的消毒,除了消毒液还采购了紫外灯照射进行消毒。经过这一次的全面消毒,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实验室内部也进行规定,每周使用消毒液对培养箱内部进行擦拭,并用紫外灯消毒半个小时,这样基本就可以保证培养箱内的培养环境不会引入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