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决定结果,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所以做好现场管理,是做好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各种管理体系能否实施、能否达到效果的关键,也是企业执行力的体现。
重视现场管理的企业,管理体系文件和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实施,并在实施过程发现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完善体系文件,持续改进企业的管理;反之,现场管理不好的企业,体系文件再完美,制度再完善,得不到落实,或者根本与现实不符,无法执行,文件、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产品仍然会问题不断。
任何一家企业的生产现场和管理过程,都会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开始是临时出现的小问题,临时性小问题相对简单,如果及时解决,解决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临时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积累久了就变成长期存在一直得不到良好解决的长期性问题。长期性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比较复杂,而且牵涉到各个部门。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本通常会比解决临时性问题的成本高出很多,而且由于牵扯的部门多,大家已经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为这些问题积累日久,司空见惯,其成本也已经为企业预算所接受,由此成为企业高成本运行的诟病之一。
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现场质量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个人认为,现场的产品质量取决于一线操作工的工作质量,在目前讲究效率,按计件核算工资的前提下,生产工人的本性会将工作中心放在速度上,劳动密集型的食品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企业工资待遇(包括福利)普遍不高,生产工人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村,质量意识不高,责任人不强,这就需要我们现场基层管理人员加强监督、培训。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才能稳定。而这个工作主要由现场的班组长的品管员来做。他们的动作质量的好坏也就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好坏。
我们这里很多企业现场品控都是刚出来工作的学生,现场巡检很辛苦,他们的期望通常很高,又害怕吃苦,认为工资那么低,认真工作不值,于是一部分人开始混日子,当然也有些冲劲十足的,他们对权力要求很高,要求绝对放权,可绝对的权力等于绝对的腐败,哪个上级敢啊,于是品管员相当不稳定,品控部门的工作质量也自然就会受影响。
班组长多是从一线员工提拔上来的,自身质量意识也不高,他们的收入多与产量挂钩,涉及质量考核较少。于是对质量也是得过且过,这就形成了不好的质量管理氛围。管理很多时候就是运用奖罚手段,控制工作质量向目标方向发展。有能力的管理者,在尺度上和进度上把握得很好,不至于松得乱套,而能力一般的管理者,经常因为过于严格引起众怒,最后执行不下去。
很多中小食品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创业艰辛,老板参与日常管理,喜欢只罚不奖。质量工作也就很难开展。就形成了“质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以上纯属个人言论,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