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保健品  周黑  海产品  烟台  奶粉  黑作坊  黑窝点  食品  小龙虾  葡萄酒 
 
当前位置: 首页 » 检测应用 » 分析应用 » 生命科学应用 » 正文

微生物所解析大豆灰斑病菌基因组信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26
核心提示: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蛙眼病,由真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引起,是世界性的病害,同时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一个主要病害,尤其在东北三省的发病最重。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蛙眼病,由真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引起,是世界性的病害,同时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一个主要病害,尤其在东北三省的发病最重。大豆灰斑病菌引起的病害在东北地区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0%至30%之间。在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据报道损失可达60%以上。灰斑病可在大豆的叶片、种荚和籽粒等多个部位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目前对于该病的防治基本上依赖于农药,但是由于该病菌的抗药性逐渐产生,东北等地发现的灰斑病已经较难防治。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培育出了一些抗该病的大豆品种,但是据调查,这些抗病品种也在丧失对该病的抗性。
 
  为了分析大豆灰斑病的致病机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和黑龙江大学教授马淑梅合作,在田间分离了多个致病的生理小种,其中发现的1号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是黑龙江地区的一个主要致病优势小种,正常年份引起的产量损失可达30%。刘俊课题组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对该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的结果显示其全基因组大小为40.8Mb,预测含11665个基因。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组中有大量的合成次生代谢产物、色素和真菌毒素的基因簇。LC-MS/MS分析也显示了这些次生代谢类物质在真菌侵染过程中产生,可能与其致病力有关。
 
  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病菌基因组编码的细胞壁降解酶的基因与其它真菌相比,数量相对较少。对该菌侵染大豆的过程分析可以看出,其侵染速度相对较慢,且主要通过气孔和细胞间隙侵入,没有明显的附着胞和附着枝等结构。因此,其含有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数量少可能是其侵染较慢的一个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该菌基因组编码了约233个效应蛋白。随机挑选的50个效应蛋白中,约1/3参与了对大豆的免疫抑制,说明这些效应蛋白对该菌的致病性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了大豆灰斑菌基因组上有丰富的甲基化位点,包括m4C和m6A,其中m4C占约98.3%。以往这些甲基化位点主要在原核生物中发现,在真核真菌中还是首次报道,因此该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基因组学领域国际期刊DNA Research上。
 
 
[ 检测应用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检测应用
点击排行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