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本手册中,我们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制订了危险度等级的划分标准(WHO的危险度1级、2级、3级和4级)。该危险度等级的划分仅适用于实验室工作。
表1叙述了不同的危险度等级。
实验室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室(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基础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防
护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和最高防护实验室(四级生物安全水平)。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特点、建筑构造、防护设施、仪器、操作以及操作程序来决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
表2叙述了与不同危险度等级相对应的(而非“等同的”)各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要求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每个国家(地区)应该按照危险度等级,并考虑以下因素来制订各自的微生物分类目录:
1、微生物的致病性。
2、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宿主范围。它们可能会受到当地人群已有的免疫水平、宿主群体的密度和流动、适宜媒介的存在以及环境卫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3、当地所具备的有效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通过接种疫苗或给予抗血清的预防(被动免疫);卫生措施,例如食品和饮水的卫生;动物宿主或节肢动物媒介的控制。
4、当地所具备的有效治疗措施。这此措施包括:被动免疫、暴露后接种疫苗以及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还应考虑出现耐药菌株的可能性。
在实验室工作中,应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将微生物因子归入某一生物安全水平。在通过危险度评估工作来确立适当的生物安全水平时,要考虑危险度等级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归入危险度2级的微生物因子,进行安全工作通常需要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设施、仪器、操作和规程。
但是,如果特定实验需要发生高浓度的气溶胶时,由于三级生物安全水平通过对实验工作场所内
气溶胶实施更高级别的防护,所以更适于提供所必需的生物安全防护。因此,在确定所从事特定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时,应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来进行专业判断,而不应单纯根据所使用病原微生物所属的某一危险度等级来机械地确定所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
表3汇总了四种不同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