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Gram Staining)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是丹麦一位医生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1938年)于1884年所发明,最初是用来鉴别肺炎球菌与克雷白氏肺炎菌之间的关系。
未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到阳性显紫色,阴性显红色。染色后细菌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从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该复合物不容于水。

革兰氏阳性(Gram-Positive)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Gram-Negative)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精(稀)染1分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