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麦28号(原代号5275)
1997年四川审定。累计推广650万亩。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88年用[(万雅2号x 2874)x(高加索x2874)]x]绵阳19杂交,1992年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幼苗绿色,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0~90厘米,穗长8~11厘米,长方形,长芒、红壳、每穗小穗数20~30个,中部小穗结实3~4粒,每穗着粒数38~42粒,籽粒红皮,卵园形,腹沟浅,半角质,千粒重45~50克,易手开脱粒。品质测定:容重为770.8克/升,出粉率70%,粗蛋白15.02%,湿面筋41.1%。抗病性经省农科院植保所1993~1996年鉴定为中至高抗条锈病,中、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其抗性优于对照80-8。全生育期190天左右,较对照80-8早熟1~2天。
(3)产量表现:1995、1996年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372.5公斤和330。1公斤,分别比对照80-8增产6。3%和6.2%;比绵阳26增产7.9%。1996年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305.4公2斤,比80-8增产10.1%。
(4)适宜种植区:适宜省内各地种植。在肥水条件好的田块应控制密度,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
川麦30
1998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800万亩。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多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成的冬春杂交后代(原代号SW3243)。
(2)特征特性:属春性、迟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80天。幼苗半直立,苗期长势旺,分蘖力强;株高80~85cm,茎秆细硬,抗倒力强。穗长方形,白壳,长芒,穗长10~12cm,穗粒数45粒左右,籽粒长卵园形,白皮,千粒重45~50克,品质较优。高抗条锈。灌浆快,落黄好,易脱粒。对春季持续低温的耐性较差,播种过早易置受倒春寒害。造成穗粒数下降。
(3)产量表现:1996和1997年分别参加内江、自贡三市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67.6kg,比对照绵阳26增产3.04%;1997年参加简阳、什邡等八县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29.97 kg,比对照增产14.11%。
(4)栽培要点:严格掌握播期,川西及川东北的适宜播期为11月5日~10日,川中和川北为11月10日前后,川南为11月10日~15日。条播、窝播均可,亩基本苗15~18万,亩施纯N13~19kg,同时增施P、K肥,及时防治蚜虫和赤霉病。
(5)适宜地区:在我省适宜地区种植。间套作区对后茬影响小,双季增产效果更为突出,在这些地区加速推广。
川农8号
2000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135万亩。
(1)品种来源:川农8号系四川农业大学和凉山州西昌农科所用[(79-2812X黔丰1号)f4X76-315]flX(79-2812X黔丰1号)f5,经系统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弱春性,中熟偏晚小麦品种。全生育期185天,株高80厘米左右,分蘖力强,幼苗长势旺,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8克左右,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
(3)产量表现:1993~1994年参加凉山州小麦区试,平均亩产359公斤,比对照西辐5号增产0.28%;1994~1995年州区试平均亩产440.5公斤,比对照种西辐5号增4.97%,199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5公斤,比对照种西辐5号增产5.7%。
(4)栽培要点:适宜于中上等力田块种植,10月下旬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左右,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扬花和灌浆期注意灌水,并注意白粉病等病虫防治。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川农9号
1999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140万亩。
(1)品种来源:川农9号(白粒2号)小麦系四川农业大学1984年用复合杂交材料作母本,与云南农科院引进的84-14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生育期184天;细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强,株高82厘米,株型紧凑,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8克,出粉率72%,容重795克,湿面筋27.7%,粗蛋白12.53%。
(3)产量表现:1996~1997年在凉山州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31.8公斤,较对照增10.8%。1996-1997年在西昌、德昌、养莴三地进行生产示范,平均亩产421.4公斤,较对照增产17.8%。
(4)栽培要点:霜降至立冬播种,基本苗16~20万苗/苗;施足底肥,N、P、K复合肥50公斤/亩,农家肥1500~2000公斤/亩,苗期追肥用尿素15~20公斤/亩,钾肥10~15公斤/亩;一般亩播量12.5~13公斤,出苗期化学除草,拔节,灌浆期注意灌水和防治蚜虫危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于安宁河流及类似地区种植。
1997年四川审定。累计推广650万亩。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于1988年用[(万雅2号x 2874)x(高加索x2874)]x]绵阳19杂交,1992年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幼苗绿色,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0~90厘米,穗长8~11厘米,长方形,长芒、红壳、每穗小穗数20~30个,中部小穗结实3~4粒,每穗着粒数38~42粒,籽粒红皮,卵园形,腹沟浅,半角质,千粒重45~50克,易手开脱粒。品质测定:容重为770.8克/升,出粉率70%,粗蛋白15.02%,湿面筋41.1%。抗病性经省农科院植保所1993~1996年鉴定为中至高抗条锈病,中、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其抗性优于对照80-8。全生育期190天左右,较对照80-8早熟1~2天。
(3)产量表现:1995、1996年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372.5公斤和330。1公斤,分别比对照80-8增产6。3%和6.2%;比绵阳26增产7.9%。1996年生产试验5点平均亩产305.4公2斤,比80-8增产10.1%。
(4)适宜种植区:适宜省内各地种植。在肥水条件好的田块应控制密度,注意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
川麦30
1998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800万亩。
(1)品种来源: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多亲本聚合杂交选育而成的冬春杂交后代(原代号SW3243)。
(2)特征特性:属春性、迟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80天。幼苗半直立,苗期长势旺,分蘖力强;株高80~85cm,茎秆细硬,抗倒力强。穗长方形,白壳,长芒,穗长10~12cm,穗粒数45粒左右,籽粒长卵园形,白皮,千粒重45~50克,品质较优。高抗条锈。灌浆快,落黄好,易脱粒。对春季持续低温的耐性较差,播种过早易置受倒春寒害。造成穗粒数下降。
(3)产量表现:1996和1997年分别参加内江、自贡三市两年区试,平均亩产267.6kg,比对照绵阳26增产3.04%;1997年参加简阳、什邡等八县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29.97 kg,比对照增产14.11%。
(4)栽培要点:严格掌握播期,川西及川东北的适宜播期为11月5日~10日,川中和川北为11月10日前后,川南为11月10日~15日。条播、窝播均可,亩基本苗15~18万,亩施纯N13~19kg,同时增施P、K肥,及时防治蚜虫和赤霉病。
(5)适宜地区:在我省适宜地区种植。间套作区对后茬影响小,双季增产效果更为突出,在这些地区加速推广。
川农8号
2000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135万亩。
(1)品种来源:川农8号系四川农业大学和凉山州西昌农科所用[(79-2812X黔丰1号)f4X76-315]flX(79-2812X黔丰1号)f5,经系统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弱春性,中熟偏晚小麦品种。全生育期185天,株高80厘米左右,分蘖力强,幼苗长势旺,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8克左右,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
(3)产量表现:1993~1994年参加凉山州小麦区试,平均亩产359公斤,比对照西辐5号增产0.28%;1994~1995年州区试平均亩产440.5公斤,比对照种西辐5号增4.97%,199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5.5公斤,比对照种西辐5号增产5.7%。
(4)栽培要点:适宜于中上等力田块种植,10月下旬播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左右,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扬花和灌浆期注意灌水,并注意白粉病等病虫防治。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川农9号
1999年四川省审定。累计推广140万亩。
(1)品种来源:川农9号(白粒2号)小麦系四川农业大学1984年用复合杂交材料作母本,与云南农科院引进的84-142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生育期184天;细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强,株高82厘米,株型紧凑,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8克,出粉率72%,容重795克,湿面筋27.7%,粗蛋白12.53%。
(3)产量表现:1996~1997年在凉山州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31.8公斤,较对照增10.8%。1996-1997年在西昌、德昌、养莴三地进行生产示范,平均亩产421.4公斤,较对照增产17.8%。
(4)栽培要点:霜降至立冬播种,基本苗16~20万苗/苗;施足底肥,N、P、K复合肥50公斤/亩,农家肥1500~2000公斤/亩,苗期追肥用尿素15~20公斤/亩,钾肥10~15公斤/亩;一般亩播量12.5~13公斤,出苗期化学除草,拔节,灌浆期注意灌水和防治蚜虫危害。
(5)适宜种植地区:适宜于安宁河流及类似地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