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在台湾省首先发现菌核病。这种病菌主要危害洋葱,也危害大葱。主产区连作地病情严重,常造成减产,感病后的洋葱不耐贮藏。
(病 症) 叶片发病时。初期为水浸状,而后变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形状不定。最后变白破裂,叶片枯死下垂。剖开病叶里面有白棉絮状菌丝体.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散生先为乳白色至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色的小菌核。种株的花梗上也产生同样病症,从病部折断下垂。本病以病部产生黑色小菌核与其他病害相区别。
(病 原) 属于囊菌亚门、核盘菌属、大蒜核盘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茵的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春季在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菌核也可产生菌丝进行初次侵染,以后以菌丝扩大传染。一般4~5月和10~11月间易发病,在重茬、排水不良和生长较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用非葱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对病残体和发病初期拔除的病株要集中烧毁或深埋。雨季加强排水,减少土壤水分。药剂防治应在育苗后期或定植缓苗后进行。农药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甲基利枯磷乳油对水1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多硫悬溶剂对水5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300倍,在发病初期连治2~3次。
(病 症) 叶片发病时。初期为水浸状,而后变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形状不定。最后变白破裂,叶片枯死下垂。剖开病叶里面有白棉絮状菌丝体.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散生先为乳白色至黄褐色,最后变为黑色的小菌核。种株的花梗上也产生同样病症,从病部折断下垂。本病以病部产生黑色小菌核与其他病害相区别。
(病 原) 属于囊菌亚门、核盘菌属、大蒜核盘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茵的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春季在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菌核也可产生菌丝进行初次侵染,以后以菌丝扩大传染。一般4~5月和10~11月间易发病,在重茬、排水不良和生长较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用非葱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对病残体和发病初期拔除的病株要集中烧毁或深埋。雨季加强排水,减少土壤水分。药剂防治应在育苗后期或定植缓苗后进行。农药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20%甲基利枯磷乳油对水1000倍,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多硫悬溶剂对水5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水300倍,在发病初期连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