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的衰退会使微生物个体和群体特征的各个方面发生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使所需产物的生产产量下降、营养物质代谢和生长繁殖能力下降、发酵周期延长、抗不良环境条件的性能减弱等。菌种的退化不同于培养过程中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表面的、暂时的变化,而是由个别、少数菌体细胞衰退后逐渐导致整个菌株衰退的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遗传变异过程。
菌种连续传代是菌种发生衰退的直接原因。由于连续传代使菌种经常处于旺盛的生长状态,且每次传代时营养和环境等培养条件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处于休眠状态的菌种相比,细胞的自发突变率要高得多。因此,菌株经过连续传代后,含突变基因的个体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退化现象就逐渐显露出来。培养基灭菌升、降温的不同,培养基存放时间的不同,采用老龄菌和多核菌丝传代等都比较容易引起菌种衰退。
菌种的保藏主要是通过控制低温、干燥、缺氧等条件,使微生物营养体或休眠体处于不活泼的状态,维持最低代谢水平,尽可能保证活力和不发生变异。但是,各种菌种的保藏法对阻止菌种变异的效果不尽相同,用效果较差的条件保藏菌种时,菌种就较易发生衰退。此外,保藏操作不当也会影响保藏效果,甚至导致菌种的变异。
菌种自身突变引起菌种衰退。菌种的自发突变和回复突变是引起菌种自身衰退的主要原因。微生物细胞在每一世代中的突变概率一般为10-8~10-9,保藏在0~4 ℃时这一突变概率更小,但仍然不能排除菌种衰退的可能。诸如对营养缺陷型菌种未充足供给所需营养物,菌种就会发生突变而丧失已有的特性。
菌种的恢复突变是指突变菌株因遗传组成的自身修复,使原有的遗传障碍解除,代谢途径发生变化,从而恢复原有的特性,表现出原育种过程中已获得的优良性状的退化。
突变不完全造成菌体遗传组成的差异。对于单核细胞的菌株,菌体内的DNA双链中仅有一条链发生位点突变,并复制成变异菌的DNA链,而未发生变化的一条链,复制成原菌的DNA链,结果形成不纯的菌落,经移植后表现出菌种的衰退现象。
同样,对于具有两个核以上细胞的菌株,如果只有一个或几个核发生变异,将会产生异核菌丝,不纯的异核菌丝分裂,便会形成性状不同的菌丝,而一旦性状不同的菌丝占优势,就将表现出菌株的衰退,而不再具有优良的性状。
如果菌落不是由一个孢子或一个细胞形成,当其中只有一个高产突变的孢子或细胞,通过移植后,高产菌株数量就比较少,表现出菌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