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水稻叶尖枯病已成为近年来我省杂交籼稻和常规中籼稻中后期重要的叶部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少数从叶片中央开始,然后沿叶缘或叶片中部向下扩展,在叶缘一侧或两侧以及叶片中央形成长条状病斑,病斑初为灰褐色,最后变成枯白色,在病健交界处可见褐色条纹,病部易碎裂成条,发病严重的全叶枯死,可造成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减产近20%。
该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和病稻种颖壳内越冬。落在田中的病残体、病稻种与寄生在无芒稗、西来稗、双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等禾本科杂草上的病菌是初侵染源,老病区以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源。稻种带菌率虽低,但它携带的病菌是造成新病区发病的重要病源。该病大多在水稻拔节期至孕穗期开始发生,抽穗期病害迅速扩展,至灌浆后期趋于稳定。水稻孕穗至灌浆期,温度在25-28℃,多雨和多台风天气易发病。暴风雨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一般杂交稻发病比常规籼稻重,粳稻及糯稻很少发病。稻蓟马猖獗危害的田块发病重。多施、偏施、迟施氮肥有利于发病,增施硅、钾、锌、硼等肥料有一定的控制病害的作用;长期灌深水、栽插密度过大,均会加重病情。
该病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和病稻种颖壳内越冬。落在田中的病残体、病稻种与寄生在无芒稗、西来稗、双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等禾本科杂草上的病菌是初侵染源,老病区以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源。稻种带菌率虽低,但它携带的病菌是造成新病区发病的重要病源。该病大多在水稻拔节期至孕穗期开始发生,抽穗期病害迅速扩展,至灌浆后期趋于稳定。水稻孕穗至灌浆期,温度在25-28℃,多雨和多台风天气易发病。暴风雨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一般杂交稻发病比常规籼稻重,粳稻及糯稻很少发病。稻蓟马猖獗危害的田块发病重。多施、偏施、迟施氮肥有利于发病,增施硅、钾、锌、硼等肥料有一定的控制病害的作用;长期灌深水、栽插密度过大,均会加重病情。
水稻叶尖枯病与白叶枯病的症状相似,在田间极易混淆,应辨明病因后对症下药。多菌灵和三唑酮对该病有较好防效。预防该病,可以从水稻分蘖盛末期开始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药防治2-3次,每次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40毫升或禾枯灵(40%多·酮可湿性粉剂,含多菌灵35%、三唑酮5%,60-75克,加水60公斤喷雾。播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浸种24-48小时,或者用40%禾枯灵可湿性超微粉250倍液浸种24小时,也有一定的防病效果。